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关乎对已有经济生活的分析、总结与抽象,亦关乎对重要经济学问题的反思与诠释,还关乎对当今经济发展局势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预测。《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典名著,是他本人历经40年研究的开创性成果,构建出了一套概念清晰、逻辑自洽且符合历史事实的理论框架。阅读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能够获得一个深刻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行、何以增长、为何波动的革命性框架,培养一种理解世界动态变迁的核心思维能力。这是一项挑战,但也必然是一次回报丰厚的思想之旅。

《经济周期理论》是熊彼特构建其创新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在本书中,熊彼特以创新概念为核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不稳定的、周期性波动的发展历史。它综合了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并将它们完美地融为一体。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融合了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三大周期理论,有效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逻辑。中文版据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1939年版译出。
名家推荐

《经济周期理论》是一座体现了理论上敏锐博识、苦心钻研学者风度,以及执着追求精神的丰碑。
——戈特弗里德·哈伯勒
经济学是一门殉道者难觅的学科。但熊彼特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博学多才,文笔优美,学识渊博,思想深刻,充满智慧与活力……他是我们学科的守护神。
——保罗·萨缪尔森
熊彼特关于“创造性毁灭”的论述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具启发性的隐喻之一”。
——肯尼斯·阿罗
战争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天才、更聪明。与此相反,熊彼特表现得平淡无奇,但他有大智慧。小聪明蒙混一时,大智慧永垂不朽。
——彼得·德鲁克
熊彼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前有关资本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相关,尤其是与他对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和创造性毁灭的强调相关。
——托马斯·K.麦克劳

《经济周期理论》(订购)
约瑟夫·A.熊彼特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作者

约瑟夫·A.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早年任教于欧洲多所大学,1932年移居美国后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熊彼特在经济纯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十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从马克思到凯恩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等作品,被誉为“现代创新理论之父”和“企业家理论之父”。
编辑荐语

约瑟夫·熊彼特的著作《经济周期理论》于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较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晚了四至五年。熊彼特在写作这部1100多页的皇皇巨著上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当这本书1939年出版时,凯恩斯的《通论》已经风行天下,其政策主张也已经为西方各国政府所采纳,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却没有引起各国政府决策层的真正关注。熊彼特耗时七年完成的这部逾千页的巨著,并未在学术界激起广泛回响,亦未获得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这对熊彼特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熊彼特与凯恩斯同年(1883年)出生,两人一时瑜亮,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凯恩斯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似乎要明显高于熊彼特。为了纪念凯恩斯100周年诞辰,人们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文章,举行了无数的研讨会和讲演。而即便有人记得熊彼特的诞辰,最多也不过召开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罢了。然而,熊彼特和凯恩斯共同奠定宏观经济学基石的这个判断,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事实越来越清楚,是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将在20世纪剩下的10多年时间里,甚至在未来30~50年里,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供思考基础,指明问题的解决方向。”
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对现代市场经济中衰退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他在《经济周期理论》中构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波动分析框架。在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者中,能够构建出一套概念清晰、逻辑自洽且符合历史事实的理论框架,与熊彼特相比恐怕无人能出其左右。熊彼特提出,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的生产要素新组合是经济周期的根本驱动力。熊彼特系统论证了三种嵌套周期模型:3—5年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7—11年的设备投资周期(朱格拉周期)以及50—60年的技术革命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其创新性地指出,银行信用扩张是创新实现的关键媒介,而经济衰退本质上是系统对创新扩散后的必要调整。这一理论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包括马克思)对现代市场经济周期性繁荣现象的理论解释而提出来的,并显然带着对1929至1933年大危机的理论分析和反思的痕迹。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框架,似乎比凯恩斯从社会心理因素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非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思路,更能启迪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势。熊彼特所提出的以技术创新与经济繁荣的关系为主轴的经济周期理论,为理解西方发达国家近代以来经济增长轨迹中的波动和周期现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提供了一些深邃的理论解释,因而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战后,英美国家构建了全球经济秩序,基于其自身的经济实践以及凯恩斯学派后续学者的努力,我们熟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范式得以确立。直至今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依旧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应对经济衰退的主要方法。与之相比,起源于欧洲大陆并一度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那些关于产业、创新、货币信用、经济史的丰富理论(包括熊彼特本人的学说),逐渐成为被遗忘的瑰宝。
近年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之中,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产业变革加剧,大国博弈愈发激烈,这给传统经济学范式和政策框架带来了严峻挑战。过去五年,在现代货币理论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纷纷实施大规模财政扩张政策,可导致的通胀问题至今仍在困扰这些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面对眼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如何适度高效地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引发过无数的争论。
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层面所面临的困境与争议凸显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经济系统并非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高度复杂、有机的社会组织网络。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在模型构建与计量方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社会科学意识层面却存在显著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主流理论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熊彼特的理论体系融合了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其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历史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还涵盖了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历史提供了一个视角,把经济和非经济的事实以及各种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 熊彼特运用广博的历史知识,将纷繁复杂的事实与理论编织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在《经济周期理论》一书中,熊彼特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还融入了大量关于经济周期、产业变迁、货币信用等领域的历史实例,其时间跨度涵盖了从18世纪至20世纪一百多年的历史。鲜有经济学著作会如此广泛地涉及经济历史,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从而能够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讨论和应对当下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历史,尊重历史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样,德奥学者在一百年前亦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研究传统。在熊彼特之前,还活跃着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总之,和继承李嘉图传统、善于纯理论研究而轻历史事实的英美学者相比,德奥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气质。不仅如此,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亦深受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影响,而马克思理论对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预见,中国读者会在熊彼特的著作中找到诸多共鸣。或许,正是这些跨越百年的思想交流,涌现出了未来的经济学范式。所谓东西方都“重新发现”了熊彼特,概是如此。
对于企业经营与个人发展而言,《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全面理解经济周期。投资界常说的康波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理论源泉。很多当下的困难,可能只是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的体现。历史的发展往往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对经济周期的深入理解,有助于读者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这样,当繁荣来临,就不会盲目相信“这次不一样”,过度参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周期低谷时,也不会将“长期低迷”视为宿命,从而选择躺平。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也应该具备逆周期的心态。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