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建社七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典教材已经陪伴着几代人走过了他们青春的求学岁月。也许你的书包里、家中长辈的书架上,正放着一本人大出版社的教材。
01
红色起点,启蒙一代人
1950年至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人大出版社前身)为保证教学缩短出书周期,教材封面设计一律采用黄底红字,由于教材内容紧紧契合新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气象成为新中国文科大学教材的标杆,使用遍及全国,被读者称为“黄皮书”。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以教材出版为中心工作,出版了多个专业学科的新中国“第一本教材”。在出版社建立的最初两年里,出版的主体工作是翻译苏联教材,从1956年起,人大出版社逐渐调整出版方向,按照出版中国化教材的出版方针,组织策划的本土教材数量逐年增多。

《中国革命史讲义》与主编胡华教授
1959年出版的 《中国革命史讲义》是新中国第一本中国革命史类教材,被指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59年6月2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七一”的广播中,还介绍了胡华教授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该书到1966年累计印刷158万册,后来累计销量超千万册,是这一时期人大出版社的经典教材。
02
复社焕新,教材迭代伴青春成长
1978年复社之后,出版社继续紧随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立足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适时推出教学所需要的优秀教材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1982年,出版社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这一时期人大出版社出版了教材500余种,其中发行量在50万册以上的20多种,发行量在百万册以上的近10种,有的高达400万册。
03
多元创新,学子逐梦新世纪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建设100本优秀教材”战略。人大出版社迅速组织编辑力量全力支持学校的教材改革,启动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新编百余种教材”计划,如黄达的《金融学》、陈共的《财政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


人大出版社深耕教材出版70年,构建了系统、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出版教材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门类,其中“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已出版111个系列近2800个品种。
在这个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材之一,当属我国经济学界杰出教育家、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作为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第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第1版于1996年2月出版,即将推出第九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不负众望,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而广受国内众多读者的欢迎,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流行、发行量最大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同一时期,人大出版社启动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
人大芸窗数字教材(纸质教材+富媒体数字资源+数字教材互动平台)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针对高校师生推出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翻转课堂、课下学习、线上作业、自主练习等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方式,目前平台已上线近400门课程,覆盖超过六百所高校,使用人次超过千万次。
04
教育强国,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进入新时代,人大出版社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教材,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层级高质量教材体系。
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每4年评选一次。人大出版社共有38种教材获奖,获奖总数在大学出版社中名列第一。

人大出版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探索以教材建设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转化。这些新鲜的教材可能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书桌上啦!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