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 - 新书快递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新书快递
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2-02 11:22:18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 
 
作者:张耀平
--------------------------------------------------------------------------------
图书详细信息:
ISBN:7302120099
定价:22元
印次:1-1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06-1-1
--------------------------------------------------------------------------------
 图书简介:

 美国交通最严峻的事是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加上拥挤、伤亡、环境污染等,使整个美国的交通状况危机四伏。现行的几乎所有所谓改善交通的措施与建设方案,都非常肤浅、短视,或者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本书提出的地下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美国地铁”,可以使磁悬浮列车在无障碍的真空中行驶,没有摩擦,没有曲线或者山丘,不破坏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不使用汽油,只用很少的电力,不受气候影响。将人们的旅行和货物的运输转移到这种更安全、更快速、更高效的地下真空管道系统中后,交通事故和人身伤亡也会降低。该系统集汽车、火车和飞机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克服了其全部缺点,几乎是一种完美的运输系统。

 美国或者为“后石油时代”的到来做好应对准备,或者遭受不久即将降临的痛苦。本书旨在唤起人们投入建设地下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行动中,保证美国的灾难不会来临。
--------------------------------------------------------------------------------
 引言

 1996年12月,这是一个极其阴郁的冬天,我作为美国国铁的一名列车长,奔波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铁路线上。普结湾(Puget Sound)沿岸山坡由于人为过度开采,加上连绵阴雨、砂浆和冻土层松动,连续三周来,泥石流冲击着44公里长的铁路路基,铁路的运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铁路就在山丘和山下内海之间,列车不能正常运行,对此我无能为力,我也处在一种半休假状态。于是,我开始思考为运输问题寻找一种更可靠的解决方案。那时我没想到会写一本书出来,只是在想如何才能解决美国面临的交通困境。

 运输的困境不光存在于太平洋西北岸的铁路线上,整个美国的运输状况都令人沮丧。西雅图周边无一例外地十分拥挤,于是我们全家搬到普结湾西岸去住,从而每天都得忍受35分钟轮船摆渡去上班。西雅图机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你从拥挤不堪的机场惟一得到的安慰和好消息是:由于飞机经常晚点起飞,因而虽然你因路途遥远延误迟到机场,但往往还是能赶上飞机。

 起先我只是阅读一些文章,随着对物理学、工程和交通规划知识的深入了解,有些问题在头脑中日益清晰起来,我必须尽快把自己的见解告诉人们!跟我原来所怀疑的有所不同,排在第一位和最糟糕的问题并非拥挤,而是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全球原油储量在不断减少,而对石油燃料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但几乎没有人提出现实可行的措施来医治全美国对这种单一商品的依赖。每加仑汽油涨到10美元,大家不得不使用配给卡购买汽油,还有什么问题比这更令你恐慌呢?可是还有更可怕的事呢,如大气污染,地球生态被严重破坏等。环境学家预言,恶劣的天气、森林火灾、暴风雨和其他灾难将接踵而至;由此,运输成本也将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而增加。必须意识到,前景并不乐观。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首先,政治家的花言巧语对美国面临的运输问题于事无补。民主党和共和党,相互指责,推卸责任。有人建议对汽车制造商加以限制,或者提高燃油税,或者扩大国内石油开采。这些都在回避事情的本质,没有一个是问题的有效答案。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可时间在一天天过去,油井在枯竭,气候变暖纪录在不断刷新。

 在阅读关于新型运输方式的资料时,由直线电机驱动的磁悬浮列车,或者说是悬浮在磁力垫层上的火车,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消除地面摩擦,这真是好主意。但从德国、日本传来的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磁悬浮列车比高速轮轨列车好不了多少。它永远不可能取代飞机、卡车或大部分小汽车。我的奥地利籍妻弟正在瑞士洛桑的联邦理工学院(EPFL)学习,从他口中听说了瑞士的“瑞士地铁”(Swissmetro)。

 按照“瑞士地铁”的计划,将来要把磁悬浮列车放到地下隧道中,用巨大的泵把空气抽出,出口处用空气锁加以密封。于是,低摩擦的磁悬浮列车在无障碍的真空中行驶——这很像一个地下的外层空间。太棒了!我找到啦!!!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没有摩擦,没有曲线或者山丘,不破坏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不用汽油,只用很少的电力,不受天气气候及自然灾害影响,整个系统可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实施监控,防止恐怖分子攻击。其优点看来无与伦比。单就军事意义上的优越性就足以证明这一思路的有效性。然而这一概念的最精彩部分是难以置信的速度潜力:比飞机还快。我的研究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美国,我并不是看到“瑞士地铁”概念潜在价值的第一人。好几个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提到过这一概念,如美国磁悬浮之父詹姆斯·鲍威尔(James Powell)博士,然而很遗憾,这一想法没有人跟随。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开始拜访一些专业人士,探究他们的真实想法。

 事情越来越明朗,建造这样一个系统确实不是什么难题,至少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问题在于建造的规模太大。在全国挖一个隧道网的工程太浩大了,有声望的专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讨论这件事,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烧钱、烧时间,只不过是一个远景设想而已。我必须弄明白这件事为什么被搁浅,我要知道美国建造这样一个交通系统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同时与不去改变目前交通状况而付出的代价比较。

 经过一年潜心研究后,《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成了文字。我访问了20多名献身于磁悬浮、隧道开挖和压力等技术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和他们探讨如何把西方文明从石油依赖、拥挤、污染和频发的交通事故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令我吃惊的是,美国科学家们一直都在为这种新型运输系统所需的核心技术而积极地努力着,最起码他们都认为这一想法有优势。交谈过的人中,没有一位哪怕是暗示一下:这个系统不可行,或者不能给社会提供所需的东西。所有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种为它买单的途径。

 毫无疑问,地下真空管道磁悬浮系统是可行的,会让美国取得又一次伟大的成功。它只需要美国人做出一点点奉献(平均一个家庭每年付出350美元),该系统就可以实现。而实际的投入可能会低得多,因为不去建造高速公路、铁路或者机场,即可省下许多数百亿美元。还有,系统开始运行后,在一些昂贵商品,如汽油、空中服务、轿车和货运列车上的开销也会大大降低。而且当人们的旅行转向这种更安全、更快速、更高效的地下交通系统之后,交通事故犯罪/伤亡损失和交通诉讼损失则会降低。

 总之,我的最主要观点是:美国人能够做他们下定决心要做的任何事情,我们的人民具有优良的内在性格,为了美国长期的强盛和国家安全,可以牺牲眼前的利益。美国或者为“后石油时代”的到来做好应对准备,或者去遭受不久即将降临的痛苦,这不是多余的废话。我用发自内心的呐喊写成本书,来唤起人们投入建设这种交通系统的行动中,以确保美国的灾难不会来临。

 这只是一个开端,需要尽快对这一概念予以更详细、更专业的陈述。但这光凭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钱,要掌握专业知识。需要有志之士和有远见的机构给予投资,其中还要产生有经验的领导者,他们将从这个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投资建设的经营者公司以及负责美国公共和经济安全的联邦政府等。政治团体还能从建设该项目中赢得千百万美国人的选票,这些实体一定会参与到该系统的建设中来。本书将描述这些观点,激发起讨论,推动美国建设这一更清洁、更快、更安全的运输系统。

 关于本书,《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的写作,有些事情需要交代。首先,我并非物理学家、工程师,也不是政治家。这使我在解释很复杂的技术概念时,用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他们对技术和相关问题的领会将直接决定支持该项目的政治取向。

 我相信重要信息都得到了体现,也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很聪明,能够理解有关的技术问题。不过把它用外行的语言写出来还是必要的。

 第二,请不要像一个整天工作在运输行业的批评家那样解释我对确定行业或形势的描述,不要那样指责我,否则就是非难。我只是一名美国客运铁路线上的列车长,在运输行业里我的知识和经验要强于多数人,但在学术方面的能力有限。
最后,请记住,我是一个对这一项目将改变美国和世界的明天持乐观态度并充满激情的人,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关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令人郁闷和丧气的事我听得够多了,我只想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而不是只发发牢骚。今天我们面临很多问题,但我不指责任何人,其他人已经写得太多了。庆幸我们可以一起来克服运输挑战。最后,我相信,当后人续写历史时,他们会说,我们决定使用这项新技术来克服拥挤、石油依赖、污染、天气敏感性、恐怖主义和人为失误等交通运输弊病的这一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好的一天。
--------------------------------------------------------------------------------
 作者简介

 Brad Swartzwelter,1994年本科毕业于丹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现为美国国铁华盛顿州西雅图铁路线上的一名列车长,从事过铁路调度作业。在写本书之前,曾经到欧洲和美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访问,跟隧道开挖和电动磁悬浮工程领域的许多世界级专家交流沟通。这些访问,以及所引用参考的资料,都是写作本书的技术基础。
--------------------------------------------------------------------------------
 译者简介

 张耀平,1997年博士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曾在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研究中心从事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研究工作,后到西南交通大学超导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编写出版《国际物流学》、《21世纪初美英澳运输与物流战略》、《新产业时代从这里起步——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初期对话》等书,发表论文多篇。现任职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从事真空管道运输教学科研工作。
--------------------------------------------------------------------------------
 译者序

 一年前,我和戴瑞·奥斯特(Daryl Oster)合著的《新产业时代从这里起步: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初期对话》(A New Industrial Era Coming:Initial Dialogue on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一书,初步传达了真空管道运输理念及有关信息。2004年12月18日,由沈志云院士、钟山院士联合发起,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了“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学术报告会,钱清泉、宋文骢、乐嘉陵、张涵信、葛昌纯等院士到会,何祚庥院士在不能到蓉参会的情况下向大会递交了书面意见。这次大会标志着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科学性、现实性、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等得到中国科学界的确认,是中国在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交通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我国磁悬浮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对话》一书出版后,《综合运输》杂志执行主编沈培钧敏锐地意识到,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可能彻底改变交通运输格局和世界的面貌,建议写一本畅想真空管道运输(ETT)对未来世界影响的书。就在我们的工作筹划之际,布雷德·斯瓦兹怀特(Brad Swartzwelte)先生从美国寄来的《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英文原版落到我的案头。他把书中提出的美国交通运输问题解决方案称为“美国地铁”(AmericanMetro),书中构想的“美国地铁”所展示的其实是真空管道运输(ETT)的一种实现形式。且不论书中的构想是否现实可行,是否能成为真空管道运输的发展模式,原作者在论证与阐述方面的逻辑性很强,许多闪光的思想与独特的视角令人感动。因此,在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意出版的意向后,决定先翻译出版本书。

 布雷德大胆设想,只要美国政府敢做决定,60年后即可建成“美国地铁”网,取代汽车、火车和飞机而担负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功能。为了说明飞机对美国大气与噪音的污染,他列举“9·11”事件之后的3天内,人造卫星拍摄到了美国乃至地球上空难得的清晰图片,所有美国人享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宁静,因为那两天飞机统统趴在地上不敢动了。虽然隧道开挖工程耗资巨大,但布雷德指出,至今保留最完好、最古老的远古时期人工建筑物遗迹就是隧道或山洞,地下隧道可能比任何其他人工建筑物寿命更长,有可能成为永久性人类工程。书中尤其强调政治决策的重要性,给美国的繁荣强盛起过决定性作用的全国铁路网、伊利湖大运河、州际高速公路,以及催生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星球大战计划等,都是英明的政治家决策的结果。

 正如布雷德自己所言,他的思想灵感来自“瑞士地铁”(SwissMetro),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地铁”是“瑞士地铁”的翻版。地铁的特点是:在地下开挖隧道,线路全部在地下,隧道抽成部分真空,断面直径大于5米,运行在隧道中的磁悬浮车辆可以装载标准集装箱或者小轿车。而ETT的发明人戴瑞·奥斯特认为,“美国地铁”的理念不是将来真空管道运输应有的发展模式,他说在真空管道磁悬浮车中装载集装箱或小汽车,就像汽车刚刚发明时有人企图把汽车做得大大的,以便搭载马车的想法一样愚蠢。在英吉利海峡隧道中,列车可搭载汽车,但对于未来的真空管道运输,该模式则不可取。集装箱对提高运输与物流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集装箱只是为符合相对低速的运载工具而产生的,从长远来看,随着运输速度和发车频率的提高,集装箱则成为阻碍物流效率的环节,将会退出历史舞台。相比而言,ETT不超过2米的小管径模式,以及追求极高速度的理念,可能经济上更合理,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更能代表未来交通与物流的发展方向。

 “美国地铁”跟ETT的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即把磁悬浮车放到抽成一定真空的管道中,实现超高速、低能耗、无噪音、无污染的运输与旅行。以后可能还会有人按其他技术路线设计出更多模式的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系统,给他们的系统取另外的名称或贴上其他标签,但本质上都属于真空管道运输系统。正如高速铁路,法国叫TGV,德国叫ICE,而日本叫新干线;磁悬浮列车领域,德国常导磁悬浮叫Transrapid,日本常导磁悬浮叫HSST,同时日本还有命名为MLX01的低温超导磁悬浮车。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或技术路线,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交通已经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西南交通大学已将其定为新学科建设与重要科研方向之一。本学期,在学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课程——真空管道运输,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王炳刚、邵伟和唐第甲等二十几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最早选修了这门课程。

 本书第7章由康英翻译,在此表示感谢。我的妻子周君女士对全书初译稿做了认真的校对与修改,另外由于她在家庭中辛勤的付出与奉献,使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空管道运输事业上来,在此表示特别的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中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欢迎各位同仁与朋友就真空管道运输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来信请发至:ypzhang@tubetrcom)。

 张耀平2005年5月于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杨华斋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