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数字背后---回顾孕产妇死亡和并发症/使妊娠更安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新书快递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新书快递
《数字背后---回顾孕产妇死亡和并发症/使妊娠更安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06-14 13:39:25  来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网站 
 
 《数字背后——回顾孕产妇死亡和并发症/使妊娠更安全》订购

 世界卫生组织 编著

 赵更力 高雪莲 主译

 ISBN 7-81072-778-8/R.771

 大16开 202页 29.00元

 主要内容

 每年大约有800万妇女遭受与妊娠相关的并发症的痛苦,其中死亡的妇女超过50万。在发展中国家,每16名妊娠妇女中就有1名死于妊娠相关并发症,而发达国家2800人中才有1人。

 即使是资源短缺的地方,大多数的孕产妇死亡也都是可以避免的,而获得恰当准确的信息是采取行动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基础。仅知道孕产妇死亡的统计数字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相关信息,帮助我们为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死亡,寻找能够采取的措施。

 数字背后介绍了得到这些信息的途径。本书描述的方法不仅是对死亡数字的简单统计,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死亡发生的原因和如何能够避免死亡发生。例如,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她们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保健,或不清楚孕期出现异常时的征兆?

 §没有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或由于距离远、费用高或社会文化等其他原因而使得保健服务不可及?

 §她们所接受的保健服务不恰当甚至是有害的?

 从全世界范围使用这些方法的经验来看,从私人诊所到国家级的所有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可以成功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孕产妇死亡回顾分析。

 这些方法的一项共同的重要基本原则是强调在保密的和无后顾之忧的氛围中,对导致妊娠不良结局的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因而一般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确保隐秘性可以使得事件的汇报更为轻松开放,以获得更为完整和准确的事件发生经过。

 应使死亡回顾的参与者,包括卫生保健和社区工作者及家庭成员确信对死亡的悲剧进行调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在将来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不是要追究责任。这些调查仅仅是为了探究卫生保健系统中失败的环节和原因,调查的内容永远不会做为法律诉讼或管理问责的依据。

 这些方法能够用于评价卫生保健工作的许多方面,包括组织构成、结局或过程。在数字背后这本书中,着重对两类特殊卫生保健结局(孕产妇死亡和威胁生命的妊娠并发症或幸存者病例)和一种过程(临床保健)进行了描述。回顾调查可以在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地区或国家级进行,但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最适合于进行这三类问题的调查。例如,分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只能在具体的医疗机构才可行;而在社区则不可能对严重并发症进行调查,因为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和给“幸存者”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孕产妇死亡的回顾可以在任何级别进行。

 读者对象

 数字背后是为妇幼保健领域,所有为提高保健质量孜孜以求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策划者和管理人员而著。他们需要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结果,自愿地采取改进措施,而且能够利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改善孕产妇的保健结局。相关部门可授予某些卫生专业人员以特有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批判性地评估现有操作过程并进行必要的改进而达到上述目的。由于死亡回顾的最终目的是采取行动,所以重要的是让那些有能力实施改进措施的专业人员积极加入到调查过程中来。

 本书的基本结构

 本书介绍了五种研究方法用于提供妊娠结局或孕产期保健的相关信息。

 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概括介绍,主要对每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描述。

 第三章描述了落实调查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在所有方法中普遍适用的关键性实际问题。

 第四、五、六章重点介绍了在不同机构中进行的死亡回顾调查,包括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回顾(口头尸解)、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病例回顾和保密性调查。

 第七章分析了对严重孕产期疾病和幸存者进行回顾的可能性,而不是针对一般的孕产妇死亡。

 第八章重点描述临床评审,根据临床服务规范和标准对每个病例的具体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质量进行核查,而不是简单分析孕产妇死亡的结局。

 建议读者完整浏览本书后,结合某个具体的机构和现有的资源,再去决定使用哪种方法最合适,同时还需要重点阅读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提到的问题。

 本书附件中包含了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范例,供读者参考。

 来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