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出版发行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出版发行
2006-06-28 15:59:06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6-25
近日,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使用了近代方法编写清史的开山之作,史事叙述较多,然亦杂糅了一些历史传说。卷首有清代外交条约章表。记史从乾隆述至同治朝,对清史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基本制度、事件和人物都写到了。而本次出版一改北京中华印书局20年代的上中下三卷版,改为五卷,使得全套书籍的体例更加清晰;且全套精装版售价更是定位在普通清史爱好者也能够承受的580元,相比台湾版(3500元)动辄数千元以上的高昂定价也显得平易近人的多了。
萧一山生于1902年5月7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 在十九岁时,就由山西大学预科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得窥治学门径,立志以新方法为中国史学开拓新境界。课余埋首著作。萧先生于中学时就有感于风行一时的日本人稻叶君山于1915年编写《清朝全史》,“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并以国史假手外人为耻,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逖先(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后续成中卷。
大学毕业次年,任教于清华大学,与梁启超朝夕共处。三十岁时,他获得特款资助,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与西北大学两校之文学院院长,仍讲授清史。于抗日战争中写著《清史大纲》及《曾国藩传》两书。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萧携眷赴台。后于1978年7月4日病逝于台北,与世长辞。
在《清代通史》中,萧先生对清代史观所提出的基本论断是:有清一代的历史,是满清入据中原统治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这也符合他一直认为历史内容中文化、政治、国民生计最重要,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最高地位,并以此认识编排清史的内容。在这点上体现了他“(《清代通史》)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 的民族史观,对后世清代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影响。
清史研究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断代史的研究相比,长期以来却是相对薄弱的,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领域。但萧先生凭着他个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尊严感,始终坚持在这个冷清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并且取得了拓荒性的成果,对清前史和清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考证,为清史研究的深入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可是说《清代通史》是任何研究清史的人都不可能略而不提的。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今天较近,要认识中国的国情,许多问题追本溯源,都与清代的社会存在与历史有关。而且,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从历史中去认识自己,并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历史的启示、历史的教训,以及智慧和力量。所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版发行了萧一山《清代通史》就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联接:
中国清代史研究大家,自二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即开始研治清史几十年来,在清史研究领域纵横驰骋。
十九岁即师从梁启超先生
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其著作题名写序
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蒋梦麟、朱希祖,日本今西龙博士等,纷纷为《清代通史》作序赞扬
铜山自述:
“本书(《清代通史》)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
“一部清史,实在可以说:就是一部民族革命史。”
“(《清代通史》)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
“我是主张民族革命史观的,尤其讲中国近代史,必须以它为骨干,为史心。”
“我觉得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事情,只是民族革命的史实,换句话说:中国近三百年来,四万万民众,朝朝暮暮,都在‘民族解放复兴运动’中过日子。”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6-2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