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民法总论(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 新书快递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新书快递
民法总论(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08-15 08:42:59 来源:中山大学出版社网站
书名:
民法总论(第三版)
ISBN:978-7-306-02844-0
分类号:D923
作者:
傅静坤
版次:第3版
开本:国际16开
装订:平装
页数:254
字数:303千字
定价:28.90元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内容简介:
民法总论作为民法全部规则的高度概括,在民法中有着独立的地位,同时与民法的其他 部分如债法和物权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掌握民法总论的内容对于债法和物权法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力图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民法总论的理论观点,并能够在现行法的基础上掌握民法的基本规范体系,从而为今后的民法学习、研究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书是第三版,其体例与第二版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个别部分则根据近两年来的立法情况作了重大调整。本书的内容全面,概括性强,引证法律充分,并不乏说明性案例,体现了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同意;既适合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作教材,也适合法官、律师等司法界人士使用。
目 录
第三版总序 (Ⅰ)
第三版序 (Ⅵ)
第一编 民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
一、民法的概念 (1)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2)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性质 (4)
一、民法是私法 (4)
二、民法是权利法 (7)
三、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8)
第三节 民法的形态 (8)
一、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8)
二、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8)
三、习惯民法与成文民法 (9)
四、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 (9)
五、大陆法系民法与英美法系民法 (10)
第四节 民法典 (11)
一、民法典的意义 (11)
二、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12)
三、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 (13)
四、民法典的制定思路 (14)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16)
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16)
一、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16)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7)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8)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合同自由原则 (18)
二、平等原则 (19)
三、公平原则 (20)
四、诚实信用原则 (21)
五、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2)
六、公序良俗原则 (23)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25)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25)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25)
二、社会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 (25)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6)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26)
一、民事法律关系构成的意义 (26)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说 (27)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五要素说 (29)
四、对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评价 (33)
第三节 民事能力 (33)
一、民事能力的意义 (33)
二、民事权利能力 (34)
三、民事行为能力 (35)
四、民事责任能力 (36)
第四节 民事权利 (38)
一、权利本位 (38)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 (39)
三、民事权利的分类 (40)
四、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 (45)
第五节 民事义务 (47)
一、法律义务 (47)
二、民事法律义务 (47)
三、作为权利的对应形态的义务 (48)
第六节 民事责任 (49)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49)
二、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区别 (49)
三、民事责任的本质 (50)
第二编 物
第四章 作为权利客体的物 (51)
第一节 权利客体与物 (51)
第二节 物的意义 (52)
一、物须为有体 (52)
二、物须为人力所能够支配 (52)
三、物须为权利的客体 (53)
四、物须独立成为一体 (53)
五、物须满足人们的需要 (54)
六、物须有一定的界限或范围 (54)
第三节 物的种类 (54)
一、不动产与动产 (54)
二、主物与从物 (56)
三、原物与孳息 (57)
四、融通物与不融通物 (58)
五、特定物与不特定物 (59)
六、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59)
七、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60)
八、消费物与非消费物 (60)
第三编 民事主体
第五章 自然人 (61)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61)
一、自然人的概念 (61)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61)
三、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62)
四、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63)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68)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68)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68)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69)
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70)
第三节 监护 (70)
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 (70)
二、监护的设立 (73)
三、监护人的职责 (74)
四、监护的变更和终止 (74)
五、精神病人的监护 (75)
第四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78)
一、宣告失踪 (78)
二、宣告死亡 (79)
第五节 自然人住所、户籍、居民身份证和护照 (81)
一、自然人的住所 (81)
二、户籍 (81)
三、居民身份证 (81)
四、护照 (81)
第六章 自然人的人身权 (83)
第一节 人身权概述 (83)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 (83)
二、人身权与人权的联系与区别 (83)
三、人身权的种类 (84)
第二节 人格权 (84)
一、生命权 (84)
二、健康权 (85)
三、身体权 (86)
四、姓名权 (87)
五、肖像权 (87)
六、名誉权 (88)
七、自由权 (89)
八、婚姻自主权 (89)
九、隐私权 (90)
第三节 身份权 (91)
一、亲权 (91)
二、配偶权 (92)
三、亲属权 (92)
四、荣誉权 (92)
第七章 法人 (94)
第一节 法人概述 (94)
一、法人的概念 (94)
二、法人的本质 (95)
第二节 法人的类型 (97)
一、传统民法对法人的分类 (97)
二、《民法通则》中的分类 (99)
三、《公司法》对公司法人的分类 (102)
第三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 (104)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04)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05)
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106)
第四节 法人机关 (107)
一、法人机关的概念 (107)
二、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 (107)
三、法人机关的构成 (108)
四、法定代表人 (108)
第五节 法人的成立 (109)
一、法人的成立与设立 (109)
二、法人成立的条件 (109)
第六节 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112)
一、法人的变更 (112)
二、法人的终止 (113)
第七节 法人的登记 (115)
一、法人登记的概念 (115)
二、法人登记的类型 (115)
三、法人登记的效力 (116)
第八章 非法人组织 (117)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概述 (117)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17)
二、非法人组织应具备的要件 (118)
三、非法人组织的分类 (118)
第二节 合伙 (118)
一、合伙概述 (118)
二、合伙事务的执行 (123)
三、合伙财产与合伙债务负担 (124)
四、入伙、退伙、合伙的终止 (125)
第三节 其他非法人组织 (128)
一、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128)
二、个人独资企业 (129)
三、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130)
四、筹建中的法人 (131)
第四编 民事法律行为
第九章 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理论 (133)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与意义 (133)
一、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33)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意思自治原则 (134)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136)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37)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137)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138)
三、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 (139)
四、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140)
五、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140)
六、要物行为与不要物行为 (141)
七、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142)
八、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142)
九、主行为与从行为 (143)
十、独立行为与补助行为 (143)
十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144)
十二、捐助行为 (144)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 (145)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 (145)
二、标的 (146)
三、意思表示 (152)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158)
一、民事法律行为解释的必要性 (158)
二、民事法律行为解释的目的:真实意思的探究 (159)
三、民事法律行为解释的方法 (160)
第十章 意思与表示的关系 (163)
第一节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163)
一、单独虚伪表示 (163)
二、虚伪表示 (164)
三、错误与重大误解 (165)
第二节 意思表示不自由 (168)
一、意思表示不自由的意义 (168)
二、欺诈 (168)
三、胁迫 (17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与可撤销 (171)
一、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 (171)
二、无效的民事行为 (172)
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74)
四、效力未定(待定)的民事行为 (176)
第十一章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78)
第一节 导论 (178)
第二节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178)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178)
二、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本质 (179)
三、条件的分类 (180)
四、不允许附加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181)
五、条件的决定 (182)
第三节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84)
一、期限的意义 (184)
二、期限的种类 (184)
三、期限的效力 (184)
四、期限的许可 (185)
第十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的代理 (186)
第一节 代理概述 (186)
一、代理的意义 (186)
二、代理的分类 (186)
三、代理与其他类似制度的区别 (187)
四、复代理、自我代理和双方代理 (189)
第二节 有权代理 (190)
一、代理权 (191)
二、代理关系 (192)
三、代理的要件及法律效果 (193)
四、代理权的消灭 (196)
第三节 无权代理 (197)
一、无权代理的意义 (197)
二、狭义的无权代理 (198)
三、表见代理 (199)
第五编 时 效
第十三章 时效制度概述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一、时效的概念 (202)
二、时效的特征 (202)
三、时效的种类 (203)
四、时效制度的意义 (204)
五、关于时效的效力的不同观点 (204)
第二节 时效制度的历史沿革 (205)
一、古代时效制度 (205)
二、近、现代时效制度 (205)
三、我国的时效制度 (205)
第三节 取得时效 (206)
一、取得时效的概念 (206)
二、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 (206)
三、取得时效的适用条件 (206)
四、我国学者对取得时效的争论 (207)
第十四章 诉讼时效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209)
二、诉讼时效的特征 (209)
三、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 (209)
四、诉讼时效的种类 (210)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客体 (211)
一、债权请求权 (211)
二、物上请求权 (211)
三、人身权作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应区别对待 (211)
第三节 诉讼时效的效力 (211)
一、诉讼时效效力的立法主义 (211)
二、诉讼时效期间完成后的效力 (212)
第四节 诉讼时效的起算 (213)
一、普通、特别诉讼时效的起算 (213)
二、最长诉讼时效的起算 (214)
第五节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及延长 (214)
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214)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215)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215)
第六编 民法的适用
第十五章 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 (217)
第一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217)
一、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217)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218)
三、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218)
第二节 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 (219)
一、优位法优于劣位法原则 (220)
二、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220)
三、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220)
四、强行法优于任意法原则 (220)
五、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原则 (221)
第十六章 民法的适用方法 (222)
第一节 民法的直接适用 (222)
第二节 民法的解释与适用 (222)
一、文义解释方法 (222)
二、体系解释方法 (223)
三、法意解释方法 (223)
四、扩张解释方法 (224)
五、限缩解释方法 (224)
六、当然解释方法 (224)
七、目的解释方法 (224)
八、合宪性解释方法 (225)
九、比较法解释方法 (225)
第三节 民法的漏洞与补充 (226)
一、依习惯补充 (226)
二、依判例补充 (226)
三、依法理补充 (226)
主要参考文献
来源:中山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