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穿越历史隧道,牵手名著人物---《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穿越历史隧道,牵手名著人物---《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阳梅
2007-12-19 09:52:21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
有人说当今读书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就连中国古典小说都用图片或动画来阅读了。且不说中国四大名著在八九十年代就陆续地被改编搬上了电视荧屏,单说前几年大街小巷竞相播放的戏说版的《大话西游》,就有剑走偏锋之势。近年来,据报载,韩国、日本国也将《西游记》改编成电视剧,其中竟将活泼机灵的孙悟空改写成凶神恶煞般的魔鬼,顿失神仙灵性;更将潜心取经的唐僧改写成英挺俊拔的当代小生,众多妖女神怪为之倾城奋追——如此解读中国四大名著,将给广大青少年读者造成怎样的误导呢?
《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
郭英德
教授说:“不要减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更不要丧失了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将宝贵的阅读时间投放到名著本身的阅读中来”,不要被有关的论文、学术研究以及改编后的影视剧等“第二手文献”牵扯住,“不怕读不懂,就怕不去读,多读几遍,自然就懂了”。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读之百遍,其义自见”。
郭老师这是在教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只有阅读原著小说,才能亲自品味小说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古代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这正如品尝名厨主理的名家菜品,自己尝个新鲜总比经别人咀嚼后得出的评说更真实、可信吧。所以说,亲自阅读名著才是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接下来,他又是怎样说的呢?
有了这正确的阅读方法引路,我很想知道
郭英德
老师是如何解读“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的。
先看刘备吧。刘备是汉室正宗,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仁德明君,他具备了儒家的传统风范:宽仁厚道,义侠机智,知人待士,仁人爱物。历来评说刘备这个人物时,从来都是正面评价居多。可是,郭老师说:“《三国志演义》小说在肯定刘备的上述特点时,还不时地揭露他性格中隐蔽的一面,这是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他读出了小说里暗示的一方面。他说,刘备伪善,其作假的功夫要比曹操高明,因为“刘备的作假是权术与真心天衣无缝的结合”,在长阪坡一战中,赵子龙孤身一人从曹操大军的刀丛箭雨中救出了刘备的独子阿斗,而刘备接过孩子,马上掷之于地,骂道:“为汝这孺子,几乎损吾一员大将!”“刘备摔阿斗,是摔给众人看的,感动得赵子龙‘泣拜谢之’,说:‘云虽肝胆涂地,不能报也!’这一摔,要是摔重点儿,阿斗不死则伤,可是刘备摔得不轻不重,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见他用心良苦。”郭老师说:“对曹操,是既厌恶他的奸诈残忍,又佩服他的强悍刚毅;对刘备,是既欣赏他的仁义宽厚,又讨厌他的伪善柔弱。”郭老师是在提醒我们,写人不能一边倒,千人一面就会落入模式化的窠臼,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奸人有优点,好人也自私,把握人物的特点,才能将人物写得丰满、真实、立体。
郭老师还将四大名著之间的人物进行横向比较,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入剖析。“如果把王熙凤比做曹操的话,薛宝钗就是刘备。”“守拙、装愚一整套,就很像刘备的行为方式,因为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用了种种方法,最突出的就是以退为进、守拙装愚的方法,能屈能伸。”“有人评价她像刘备,就是因为她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掩藏甚至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薛宝钗能够遵从自己的本分,适应社会。她“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守时,自云守拙”,“愚”恰恰是儒家传统的美德,这是说薛宝钗是一位儒家典范的淑女。这是将王熙凤与薛宝钗进行比照后得出的结论,再看林黛玉与薛宝钗如何比较吧。“林黛玉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体,从她的内心到她的外表,她的瘦弱,她的病态,她的忧郁,她的哀愁,都构成一种和谐的美。薛宝钗恰恰相反,从她的丰腴,她的健康,到她的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考,为人处事的方式,也都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统一。”“薛宝钗的博闻强识,超过了贾宝玉,也超过了林黛玉。”她能够成为皇宫才女之官的候选人,她所有的知识结构,林黛玉是没有的。从这点来看,薛宝钗还是一位才女。
薛宝钗很符合传统的儒家人格典范,还表现在她“会做人”。贾母口里说着如何疼爱林黛玉,却从未给黛玉置办过什么宴会,却大张旗鼓地张罗着给薛宝钗过生日,但薛宝钗也表现得很好。“贾母让薛宝钗点吃的东西,点听的戏,而薛宝钗不是点自己喜欢的,而是点长辈喜欢的。从贬义来说,这是专门迎合别人;从褒义来说,是有报孝之心,长辈喜欢的,我就应该喜欢。”她点的都是贾母喜欢的甜点,也点了贾母喜欢听的热闹的戏。薛宝钗还很善解人意,会帮人找借口,处理善后之事。例如,王夫人一句气话把金钏儿逼得投井自杀了,王夫人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薛宝钗来为闷闷不乐的王夫人找借口开脱罪责了;她先说王夫人是长辈,严加看管奴才,是金钏儿自己想不开自杀了,这与王夫人没关系;然后再说,人死了不能复生,再流泪再忏悔也没有用,最理性的方式是多给点钱,让她家今后过得好一点——这样,薛宝钗既开导了王夫人,得到了王夫的赏识,又果断地理性地处理了事情,从事情的发展方面来说,既然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理性和皆大欢喜的。薛宝钗“会做人”还表现在经常关心他人,善于关心他人。林黛玉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他人,而“薛宝钗却经常关心他人,而且关心得非常细致,无微不至,相当到位。这也是她能得到很多人好感的原因。”薛宝钗也关心林黛玉,林黛玉生病应该养身体,但贾府这么大,很少有大人能想到去提买些营养品给她补养,大多只是她生病时送些药去看望一下,但是薛宝钗想到这些,她主动提了一些燕窝给林黛玉,而且这是真心这么做的,所以这些事情很容易使人对她产生好感。记得有人做过问卷测试:如果选择女朋友,你是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结果有80%的人选择薛宝钗,理由是:薛宝钗为人圆滑,处事有理,善于关心他人,善于处事为人;而对林黛玉则颇多微词,理由是:尖酸刻薄,体弱多病,多挖苦人,爱使性子,不会做人,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不好。这说明我们在读古典小说时,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读史可以明世,读典可以懂礼,我们是否应该在读书中读出书本之外的内容,用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事呢?
郭老师说,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完成得最晚,其艺术成就也更臻于成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不仅表现在《红楼梦》写事件起因更复杂多变,写人物性格更丰满立体,特别注意在人物关系中描写人物。比如,“小说在多重关系中展现王熙凤多方面的性格。从凤姐与贾母的关系中,更多地看到她迎合老人,风趣、机智。从她和黛玉、迎春、探春的关系中,更多地看到她的平和,八面玲珑,很照顾这些小姑子,要钱就给钱,要场地就给场地,爱玩就帮着她们玩。她和贾琏是一种特殊的勾心斗角的关系。从她和平儿的关系,看出她善于用人,善于操纵人,用人用得恰到好处。从她和尤二姐的关系,可以看出她的残忍、泼辣。”《红楼梦》小说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出人物多方面的性格,这又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大名著所没有的。
《红楼梦》还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写人物,主要有三种,第一个是移步换形法,“通过林黛玉的行动,转换不同的空间、场景,来展示不同的人物”。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以林黛玉在贾府一天的游历,实际上介绍了贾府一天生活过程。这是一种流动的写法,作者就像导游,带着你参观贾府这个大观园里的人物事件。第二个是“从林黛玉眼中去写事、写人”,林黛玉原来的生活与贾府的生活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从林黛玉小心眼的角度来写贾府的新礼教、新规范,同时也写了林黛玉很善于察言观色,行事小心翼翼,特殊的眼光看特别的人,特别的事。“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别人,同时也写了林黛玉,这种写法在传统小说术语中叫做‘不写之写’,没有写林黛玉,但通过她见到的、感受到的,也就写了她的内心。”这是一种互看的叙事手法。第三个手法,是“从众人的目中写林黛玉”“为林黛玉写照”。“最先写众人只看见她‘举止言谈不俗’,很有文化修养”,表现出一种书香门第出身的气质,这是第一次描写,是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第二次描写是凤姐眼中的林黛玉。“凤姐非常直率地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凤姐在这里专门强调林黛玉的外貌美,既有讨好贾母的用意,也是实话实说,同时还表现出凤姐的泼辣和粗俗,真是一举三得。“贾宝玉看林黛玉,用的是透视法,能看出林黛玉内在的心理,这又是一种写法。”“这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已,他看林黛玉,不仅看外貌,更看她的内心,看她的心理特征。形容她的外在风貌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形容她的内在美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她有比干一样的正直和聪明,写她有西施一样病态的美。”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像一粒粒明珠,照亮历史,贯通古今。如何正确品读历史文化,触摸名著的精真,让《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吧!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