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谈审美心理》订购 本书是由童庆炳先生专门谈审美心理机制的一组文章汇集而成,包括1990年作者给《文史知识》杂志写的文艺学专栏和与之相关的共16篇论文,作者采取把西方心理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论述结合比较的视角,力图为审美心理研究开辟一种新的思维。 美学的研究通常有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美学三种范式。在审美的过程中,如果人的心理机制不能完全敞开,或者说审美心理有障碍的话,审美就不能实现。本书稿就是着重对审美心理的展开这一重要过程进行了讨论。 全书从审美是人的现实需要谈起,对审美联想、审美投射、审美移情、审美心理距离分别进行了解释,对所涉“虚静”“异构同质”、审美升华、审美原型等命题也一一结合实例讲解,并能由浅入深地把问题引向一个开阔的未来。 《童庆炳谈文心雕龙》订购 中国现代有两种学问是以书名命名的,第一是“红学”,第二就是“龙学”。“龙学”者,《文心雕龙》学也。由于刘勰在总结先秦以来的一切文学创作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创作规律,因此特别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我的“龙学”研究特点是专攻“范畴”,揭示这些“范畴”的理论意义。 《童庆炳谈文学观念》订购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学是什么。作者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艺术的世界,对文学做了新的界说,其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所谈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能使读者对文学观念史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书稿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文学观念的嬗变,对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做了介绍并评价,探索其成因及影响;第二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着重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第三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着重谈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内涵特征;第四章,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重点谈“体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及特征;第五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肯定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做了介绍。 《童庆炳谈古典诗学》订购 本书稿由著名文论专家童庆炳先生于1990-1991年间给《文史知识》杂志写的一个专栏集结而成,主要是谈“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一组文章,本次出版社经作者审定并就这一主题加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以便内容更加丰富、以反映中国古典诗学的委屈入微。 中国古典诗学形式多样,作者在研究中诀出古典诗论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谈论诗歌创作这一现象,力图把古代诗论的一些有关审美心理范畴的内涵挖掘出来,从而达到对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新的解读。文章发表之后就曾引起较好的反映。 书稿共收有17篇文章,前12偏是对古典诗学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不尽意”“即景会心”“才、胆、识、力”“穷而后工”“味外之旨”等12个命题的探索与解释,在分析其内涵及表现的同时,注意中西文论的比较,体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后五篇文章包括对儒家文学观念,钟嶸诗论、司空图、严羽思想及“意境”申说等命题的阐释。 《童庆炳谈文体创造》订购 文体并非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关系到文章写作的全局。 文体是一定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文体是一个系统,它由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构成。一定的体裁要求一定的语体,语体趋于成熟,风格也就生成了。 全书包括8个小节,分别是文体界说、论文学文体、中国古代文体论、文体功能层面、美在形式与内容的交涉部、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及心理学内涵、汉语与文体创造。 来源:河南大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