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德文学因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中德文学因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0-06 13:59:35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27
您是否知道汉代马融的《忠经》、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早在19世纪就有了德文本?您相信19世纪初的德国人已经会用汉语书写孔子的名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么?翻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德文学因缘》,您将了解中德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德文学因缘》为读者娓娓讲述了一段段德国文学大师与中国的因缘,德国学界早在18世纪初就对中国文化有所涉猎,歌德翻译了中国古代美人薛瑶英、梅妃、冯小怜和开元宫人的诗和事略;施尼茨勒写过《义和拳》;霍夫曼斯塔尔喜欢中国的唐诗,以中国为题材写了《故家的孩子》……另一方面,精通德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也比比皆是,在鲁迅、辜鸿铭、马君武、胡适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德国文化的影子,交融的中德文化在其中熠熠生辉。
本书大篇幅地描绘再现了德语文学在现代中国流布的细节,以目录的方式登记了中国学者海外攻读德语文学的百年实绩。作者将实证和轶事相结合,以个案研究烛照中德文学因缘中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同时盘点以文学译介为桥梁的中德文学交流的百年变迁,悠然读来,趣味盎然。(文汇报2008-09-27)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