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羌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羌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008-11-06 09:07:21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龙来氐羌黄河头 征程漫漫几个秋
 神龙仙禹传佳话 岷江滚滚万古流
 ——羌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这是《羌族文化》一书的首页语,也是对羌族和羌族人民的真实写照。

 阅读此书,叹为绝世。我们惊叹羌族的悠久历史和羌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惊叹羌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伟大智慧。

 一、羌族历史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于上古史前时期。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传说资料中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古代文献都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业且以养羊为特色的一个民族。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今甘肃、青海河湟东至陕西泾渭流域的广大地区,即有我国先民的活动遗址,这些先民正是古代的羌人。范晔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根据历史传说,三苗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部族,是黄帝的夏官缙云氏之后。缙云氏姓姜,炎帝之苗裔。这里追溯到西羌的本源,即是上古姜姓部族炎帝之后。

 上古畜牧起源于狩猎,是男子从事的产业。农业种植起源于采集,是女子操作的劳动。传说中的姜姓部落多与农业有关,早于神农的共工氏就是姜姓部落的一支。传说共工氏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乃是洪水泛滥的时代。共工氏及其后代都致力于防治洪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神)。”(《礼记•祭法》)共工氏子孙在黄帝时任“土官”,少皞时任“水官”,禹之时四岳继续协助禹治水。水是早期文明的先决条件,也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基础。传说姜姓共工氏不仅是古羌人中也是中国古代先民中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部落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羌人姜姓部落开启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同时,古羌人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晋语》有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姓部落联盟不断扩张壮大,大举东进。“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路史》)相传,蚩尤作五兵(器),即戈、矛、戟、酋矛、夷矛。这些金属兵器的制作表现出他们卓越的制造才能,所以后世把蚩尤奉为主兵之神。至于夏禹,也有史料传说他是羌人的后裔。自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至晋500年间的许多文献,都说禹生于西羌石纽,是西羌(夷)人。所以,有学者据此认为“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人)”。

 二、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在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羌族建筑包括碉楼、石砌住宅、板屋土屋、官寨、聚落、桥梁、栈道和水利筑堰等,其中以碉楼最为著名。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见证了羌族的历史,最能代表羌族建筑,展现羌族建筑的风格。

 在一些地区的村寨中出现家家有碉楼,各个地区或各个村寨碉楼与民居皆不同的碉楼民居大观。尤其是茂县地区,有的村寨不仅有公共哨碉,进入村寨又家家有私碉,且各寨碉楼与民居皆有不同做法及形态的建筑特色。在今羌族聚居区内遗存的大量碉楼,作为一种极特殊的空间形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建筑中,以不可替代的历史、科技、艺术价值昭示人类,展示着独特的空间创造和极不寻常的文化发展。其密度、广度、空间、营造、宗教性等都是世界罕见的。

 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三、羌族语言

 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民族文字,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创拼音文字。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说羌语的羌族居民,有自称“尔玛”的传统。羌族在历史上不间断的迁徙生活,使众多部落中丰富的语汇难以得到统一和完善,于是出现了如下特殊的语言现象:同在岷江河谷但大区域内语音大差异,小区域内语音小差异,即使同住一座山,高处半山腰的羌族居民与河坝上的羌族居民的语言在语音上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反映出羌语在本民族语言交流中的某些语言障碍,也反映出历史给这个民族带来的丰富的语言地区特色。

 四、羌族文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羌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学,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个方面。由于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羌族民间文学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文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羌族民间有着广阔肥沃的社会土壤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包括史诗)、寓言和童话,许多作品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羌族民间文学除神话、传说之外,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些作品具有朴素的历史真实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都是对先民们伟大功绩的肯定和赞颂。另外,作品还注重直接陈述事理。凡所叙述,都是劳动人民的乡土话,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羌族现代文学主要是书面文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羌族现代文学反映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在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五、羌族宗教

 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生活中,羌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还形成了独具自己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五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着图腾崇拜的遗迹,如羊图腾崇拜。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六、羌族音乐

 羌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羌族音乐包括羌族民歌、羌族民间舞蹈、羌族民间古戏、羌族民间乐器等。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羌族民歌靠世代口授心承而延续下来。加之羌语的地方方言较多,部分民歌有的已经没有人能够完全懂得其意义。现今流传下来的民歌主要是演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礼仪的,且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千百年来,羌族的民歌经过无数歌手、释比的加工创造,其曲调越来越完善丰富。羌民无论是欢庆丰收、节日聚会、婚娶丧葬,还是祭礼活动,都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舞蹈动作一般以脚部、腿部动作为主,动作粗犷豪放、朴实,摹拟性强,是直接从客观生活中吸取而创造出来的直观艺术形态。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早为文人墨客所重视,唐诗宋词中屡见羌笛、羌管的咏叹。

 另外,羌族文化还包括羌族的节日庆典、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家庭与社团、礼仪习俗等。

 总之,羌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羌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该书封面制作磅礴大气,朴实厚重,极富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石砌的墙壁、高挂的羊头、古老的木板以及大块的白色,无不体现羌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过UV、加磨砂、变凹凸、带勒口,更使该书异常精美,别具一格。简短而精彩的文字说明,与封面设计图相得益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书经过专家审阅,中、英、法三种文字排版,增强了权威性、可读性和宣传性。

 该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底出版。此时离5.12大地震,只有短短的半个月。大地震的余威仍没有散去,大地震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大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灾之后,我们更要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羌族地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包括羌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拯救羌族文化、保护羌族文化的重任,历史而现实地落在我们肩上。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宣传羌族文化,介绍羌族文化,使羌族文化劫后重生,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谨以此书献给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和坚强不屈的羌族同胞!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刘立)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