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不只是一部学科史——谈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北大社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不只是一部学科史——谈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北大社
杨武能
2008-11-19 08:21:17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叶隽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追本溯源、钩沉索隐的学科史著作。研究对象,诚如书名所示,主要为德国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发端、演进和发展的历史。当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整个已处于学术的边沿,其中很不显眼的德国文学研究,自冯至先生辞世以来更沦为了边沿的边沿,因此备受忽视、冷落,愿意涉足的人日益稀少。在这种情势下,投身这一冷门学科的学科史研究,多么需要甘于寂寞和不畏辛劳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啊。

 笔者孤陋寡闻,不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是否已经有过类似的学科史著作,但却可以肯定,在中国德语文学范畴它是破天荒的第一部。毫无疑问,这又增加了这部书的意义和价值。前几年出版的拙作《三叶集》有篇序言《小草狂语》,曾不无自豪地提到不才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态势下搞到的几个第一,但在最后却解释说:“如此明目张胆地以自傲示人,显然很不君子,明眼慧心的学友和读者不会不明白我的用意,我的苦心:不过是为了激励,或者说挑战同行中的有心人特别是后起之秀,让他们来赶超不才,把我们这本来不起眼的事情搞得多一点声色,对社会多起一些作用也多受一份重视罢了。”叶隽博士正是我所期待的有心人和后起之秀,他的著作赶超了我近二十年前敷衍成书的《歌德与中国》,创造了一个比我更有分量和价值的第一。我充分体验到这分量和价值并予以高度的评价,是因为自己也曾有意写这样一本书,然则深感力不从心,终于知难而退。也由于此,我为他这个第一感到骄傲和高兴,高兴中国德语文学——其实确切地讲不只是德语文学——的研究后继有人。

 叶隽博士不仅正值盛年,学术背景也令人羡慕。这两个并非人人都有的优越条件,又使他的著作具有了更具实质意义的特点和优点,那就是既富学术性也不乏新意。

 这是一部学科史,但事实上又不只是一部学科史。因为本书的一大特点或优点,在于它并不局限于史料的罗列、堆砌,以致变成一本枯燥乏味的资料集抑或编年史,而是立意深远开阔,拿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学科史梳理与学术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求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的“外国学”所共有的研究进程、曲折经历,且不以此为限,还“尝试整合学术史、教育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融通视野,借鉴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的景观”。所以,这部著作就不仅富有学科史甚或学术史价值,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思想史和德中文化交流史意义。

 这部著作的另一可贵之处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为史学著作,就难免史实的搜集、考订、陈述,但作者不只善于抓住和突出重点,避免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是以现代中国的一些重要机构、人物和事件,建构本书的看点或骨肉,进而再围绕着它们提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和学术意义的问题。这便赋予了骨肉以精神,使原本枯燥的史料和故人、旧事有了现实意义和鲜活生命,让人读来不觉得乏味、隔膜,而是相当的有趣和亲切。具体讲,作者精心设计的章节标题,就凸现了他可贵的问题意识。

 不能不说说史料的丰富、翔实,因为这是一部史学著作的价值基础。作者具有做实证、考辨的深厚功底,也勤于在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在学风十分浮躁的今日,这应该说难能可贵。

 当然,尽管优点多而突出,却也不可能没有值得商榷、探讨的问题。我个人感觉,最突出的问题恐怕出在“正名”两个字。作者把书的内容大致框限为“德语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然则“德语文学研究”这顶帽子太小、太局促,罩不住底下生长出来的巨大脑袋和躯体。原因就在通常译作日耳曼学或德国学的Germanistik这一学科称谓,被以偏概全地译成了“德国文学研究”有时甚至只是“德语文学”,以致有的地方出现了以“中国的德国文学”替代内涵丰富得多的中国的日耳曼学的情况。以叶隽博士的好学深思,不会不明白根本不存在“中国的德国文学”,也就是不存在用德语在中国完成的文学创作,而只有中国的日耳曼学抑或中国的德国研究。为什么把Germanistik简单地等同德语文学研究甚或德语文学有失偏颇,我想无须多做解释。书中还将中国的国学和所谓外国学相提并论,对照使用,似乎也欠考虑。因为国学一词素有特定含义,不等于一般说的汉学或中国学。洋洋四十万言的著作有所疏忽,留下二三问题,算不了什么。正是因为留下了问题,就存在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余地。(2008-11-17文汇读书周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