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柳斌杰署长发表署名文章诠释“汉籍之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柳斌杰署长发表署名文章诠释“汉籍之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2009-03-11 07:55:29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去年岁末举办“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以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热评如潮,引起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2009年初,国内权威大报再次对《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辑出版进行了追踪报道。

 2月10日,《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委会主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光明日报》12版发表署名文章《汉籍之路》,对“汉籍之路”学术概念的提出和《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独到、深入的诠释。2月8日,作为学者型的周安平社长在《人民日报》08版发表评论《‘汉籍之路’:延续文明血脉》,对《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出版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作用进行了评析。

 《汉籍之路》是柳斌杰署长为《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出版所作的序言。文章先从中外文化交流的两条道路谈起,“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在全面阐释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历史时,效果不尽理想,是为“汉籍之路”提出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而“汉籍之路”的概念正是萌发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作者在组织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认识到,“汉籍传播的形式与道路,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重合,而这方面的工作又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这样,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研究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新的理论模式,也就成为必然要求。”

 柳署长在文章中强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正是对“汉籍之路”的抢救性研究,是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的积极响应,“应该是当代中国最辉煌的出版工程之一”。“《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将给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积累丰富的学术资料,给‘汉籍之路’的理论阐释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籍之路’:延续文明血脉》一文中,周安平社长认为,研读经典一直是传统文人治学问道、传承师业的捷径,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极具生命力,对外邦也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汉籍,凝聚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显然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就是将国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国内不见或稀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编纂成书。“这些域外汉籍珍本内容宏富,内涵深刻,弥足珍贵,因而,《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出版轰动了整个学界,也成为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对于文明传承的积极作用方面,周社长认为,“对流失国外的珍稀文献的搜寻整理,不单单是一项文化或文献整理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能够妥善保存中华文化遗产,赓续民族精神文脉”,“《域外汉籍珍本文库》通过挖掘浩瀚文献中的珍善版本和弘扬汉文化中的精髓,关注中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