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我的十年思孟学派研究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国学研究文库)》人大社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我的十年思孟学派研究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国学研究文库)》人大社
■梁涛
2009-08-21 13:46:06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
梁涛
著,5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我在研究竹简《五行》时注意到,竹简的内容不仅与以后的孟子存在联系,对以后的荀子也产生影响,这说明子思以后儒学的分化实际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将郭店儒简定位为“孔子与孟荀之间”可能更合适。
我常想,在今日这种“恶劣”的学术环境下,能否出现学术大师、出现学术名著?实在是一件值得让人怀疑的事情。也许,在今日选择自我放逐,明日才会被历史所记住。
一
十年前的1998年,郭店竹简正式公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此后出版的先秦思想史著作,如果没有利用郭店竹简及随后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便会被视为“过时”,不具有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正好在这一年,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博士后研究,受身边同事研究热情的影响,我也开始关注起出土文献研究,博士后报告定为《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2001年初博士后出站时,我已完成了十五万字的工作报告,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七八篇相关论文。在博士后报告鉴定会上,庞朴、姜广辉、陈来、廖名春等学者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我对其补充、完善,争取早日出版。然而这时我感到学术的大门似乎才刚刚向我开启,一连串的学术问题迎面而来,有待我去思索、去探索。所以博士后出站留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后,除了参加一些集体课题外,我仍把主要精力放在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的研究之中,五六年时间又先后发表了近二十篇这方面的论文,较之博士后报告,这时的研究已更为充分、深入,字数也达到了四十余万。
2006年,我申请去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杜维明先生告诉我,他准备在哈佛搞一个seminar(研读班),专门研讨思孟学派,于是我又带着这一课题来到了哈佛。哈佛的一年时光是美好、愉快的,而每周五在Yenching House举办的seminar更是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第一学期我们读《五行》,第二学期读《中庸》,大家自由争论,互相辩驳,畅所欲言,往往一两句经文便会用去一下午的时间,但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是充满了精神的享受与快乐。在美国期间,我还在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年会做了《新出土竹简与中国文化再认识》的专题发言,并受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央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作了郭店竹简的学术报告,在与国外同行交流中的点滴收获,也都被我吸收到研究之中。
2007年6月,我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回到了北京,这时我的工作单位已转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我对思孟学派研究仍感意犹未尽,教学工作之余,仍将主要精力用在课题中,又陆续写了几篇这方面的论文,至此我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研究才算告一段落,这时时间已到了2008年,距我来北京已有十年之久。
二
回想这并不短暂的十年,深感学术探索的艰辛与不易。郭店竹简研究是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涉及到古文字学、文献学及哲学、思想史等多个学科,学术界一般按研究的先后顺序分别将其称为第一序(古文字学)、第二序(文献学)和第三序(哲学、思想史),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序和第三序,尤其是第三序上。所以吸收、借鉴古文字学者的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文字的释读又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一个字往往一开始有不同的释读意见,而一字之差又影响到文义的理解。这样的事例笔者在研究中碰到过很多次。
我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哲学史的学者一般多侧重于义理的阐发、分析,而不太注重文献本身的研究,我以前也不能例外。但在接触到竹简研究后,才认识到文献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传世文献,不仅可使晦涩难懂的竹简文字一下变得豁然开朗,同时,出土文献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传世文献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等问题,这就是学界津津乐道的“二重证据法”,所以要想研究出土文献没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来社科院历史所后,对文献研究特别留意,专门下了一些功夫,在做博士后期间,我写了四十万字的《中国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与刘宝才教授合作,我撰写春秋战国部分),从年代学、文献学的角度对先秦学术思想做了梳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不过在研究中感到最为艰难、也最耗费心力的还是哲学义理方面的探讨。对于郭店儒简,学术界一般将其定位为“孔孟之间”,认为是填补了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思想史的空白,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竹简的内容更接近荀子,而不是孟子,主张将其定位为“孔荀之间”。我在研究竹简《五行》时注意到,竹简的内容不仅与以后的孟子存在联系,对以后的荀子也产生影响,这说明子思以后儒学的分化实际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将郭店儒简定位为“孔子与孟荀之间”可能更合适。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对早期儒学的心性论、天人关系、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政治理念还有孟子性善论、慎独等问题做了集中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在学术界曾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还被学者经常引用,不过由于一些论文的写作时间较早,特别是在这十年的探索、研究中,我的学力和认识也有了提高,现在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已有调整的必要了。例如,我于2000年发表的《郭店竹简与〈中庸〉公案》一文,曾推测今本《中庸》可能编订于荀子之手,现在看来证据不足,必须要放弃了,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切不可作过多的推论与猜测。我写的《孔子论“仁”》一文,曾在“青年儒学论坛”上宣读过,遭到几位朋友的激烈批评,这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思路重新反省。大约半年之后,我又写出了《郭店竹简“(身心)”字与孔子仁学》,对于这一稿,陈明兄首先表示肯定——而在“青年儒学论坛”上,他对我的批评最为激烈。庞朴先生也曾来一电子邮件,对拙文大加赞赏。杜维明先生对我讲,他一直准备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但看了拙文后,觉得已没有必要再写了,他想说的都被我讲出来了。拙文“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与论坛几位同仁的批评、刺激显然是分不开的。
三
我的思孟学派研究,受到了多位前辈学者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我最为幸运也最为自豪的事情。在前辈学者中,庞朴先生与我关系最为密切,对我的帮助也最大。我开始从事竹简研究时,庞朴先生正好创办了“简帛研究”网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我有了文章也常在那里粘贴发表,一段时间我成了该网站发表论文最频繁也是最多的学者。我与庞先生很快成了忘年交朋友,皂君庙庞宅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每完成一篇论文,庞先生总是第一个读者,而且不吝夸奖、鼓励之言,有了不同看法,却只是婉转地予以表示。2005年山东大学成立儒学研究中心,庞朴先生担任主任,他将中心的研究重点确定为思孟学派,并让我承担了《思孟学案》一书的写作。我从庞先生身上学到的,不只是为学方法,还有他“温良恭俭让”的做人方式。
李学勤先生对我的研究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并为《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赐序,使拙作生辉不少。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的关系最早就是由李先生提出的,我的研究可以说是在他的观点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不过我在做博士后时,李先生还在担任历史所所长一职,公务繁忙,受其直接指导的机会较少。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专门找来李先生五六十篇讨论先秦文献的文章,仔细阅读、揣摩,领会其治学的思路和方法,并与思想史研究结合在一起,故我的为学也有“私淑”于李先生的地方。
2002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会议上,我提交并宣读了《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一文,利用郭店竹简中“交性者,故也”等材料,讨论《孟子》中“天下之言性者,故而已亦”这段难解的文字,结果引起激烈争论,时裘锡圭先生在座。不久裘先生写出《由郭店简〈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说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一文,是对拙文的一个回应。裘先生认为笔者联系出土竹简解读《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很有见地,非常正确,肯定了笔者对“故”字的解释,同时又对“故”字做了详尽的考察,列举了“故”字五种不同的用法。读裘文后,使我大开眼界,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故”字,竟然有如此深奥的学问。由于拙文在清华会议上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我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想要将其放弃,裘先生的肯定才使我重获信心。裘先生于我,可谓“一字之师”。
杜维明先生最近几年一直关注于思孟学派的研究,2005年10月,经杜先生提议,由北京大学儒学研究和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了“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座谈会,会议纪要经整理后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4期上。2006年至2007年,杜先生又召集在哈佛访问的几位学者共同研读思孟学派的有关文献,这一年大家的学习、研究成果,最终结集为《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杜维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07年8月,在杜先生的倡议下,哈佛燕京学社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为《儒家思孟学派论集》,已由齐鲁书社于2008年底正式出版。从这里不难看出杜先生对思孟学派研究的推动之力及所付出的心血。杜先生倾向将郭店竹简看做孟子的思想资源,意在突出孟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我则认为从子思到孟、荀,是儒学内部深化但同时也是窄化的过程,故不应在孟、荀之间争正统,而应“回到‘子思’去”,统合孟荀,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再建儒家道统。杜先生与我虽然有这些认识上的不同,但从不将其观点强加于我,而是鼓励我按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探索。与杜先生接触,给人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
姜广辉、刘笑敢、陈来诸位老师也对我的研究给予很大帮助。姜广辉老师是我在历史所学习、工作时的领导,也是国内较早研究思孟学派的学者之一,对思孟学派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之力。姜老师性格豪爽,求贤若渴,扶植后学,不遗余力,这可以说是他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2004年5月,在清华大学一个会议上,我与刘笑敢老师正式相识,回到香港后,刘老师即来一电子邮件:“梁涛:在京见面,很高兴。我早已经注意到你的文章。希望你永不自满,超越前贤,为中国学术界作出贡献。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心应该在中国,这需要一大批有志气、有能力的青年学者的不懈努力。重要的是不慕虚名,不断提高。”刘老师的勉励不仅使我深受鼓舞,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刘老师早年毕业、任教于北大,后辗转于美国、新加坡,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刘老师虽然身处海外,但一直关心着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与前景。郭店竹简公布后,刘老师给予了极大关注,他申请课题,举办工作坊,积极推动香港地区的出土文献研究。陈来老师是我十分敬佩的学者,也是我一直努力追赶的目标,但我对陈老师的真正了解,还是在哈佛的一年时光。在哈佛的seminar上,我与陈老师在学术观点上有过分歧,产生过争论,但陈老师不愠不怒,以平等态度与我商榷、讨论。我的《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一文完成后,曾请陈老师指正,陈老师认真阅读后,指出了文中一些不合理之处,我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接受了陈老师的意见,对原文做了较大的修改,部分章节甚至经过了重写,所以此文实际也包含了陈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四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回想当年踏入大学之门时,老师给我们讲“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之理,当时颇感意外,不以为然,至今才知此言不虚。古人论学亦有“凿井及泉”之说,意为在某一点集中用力,方可由此及彼,豁然贯通,对此现在我也深有体会。博士后研究期间,我没有像以前写博士论文那样,先列一个提纲,确定一个大概的思路,便一马平川地写下去,而是突出了具体的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我最早完成的两篇思孟学派的论文是关于《中庸》和孟子“四端说”的,由于下了一些功夫,文章写完后,眼前的视野一下开了,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常常是一篇文章写完后,又马上引出下一篇,这些年来就这样一直写了下来。文章完成、发表的越多,外界的期待和压力也就越多,外出开会,常有朋友问:你的思孟学派研究什么时候完成啊?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的大作?每当这时我就在内心催促自己:要快!要快!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虽然我也曾浮躁过,迫不及待过,但总算坚持下来了,终于没有自乱阵脚!因为我深知学术研究就是在追求真理,我不能在没有发现真理时自欺欺人,更不能去欺骗读者。由于一段时间我发表论文较多,一时有“快手”之称,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每一文写作中的搜肠刮肚,千回百转,有些文章从酝酿到完成要经过数年之久,有些文章完成后,很快又不满意,又对其修订、删改……我知道自己的做法不明智也不聪明,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试看今日中国各大高校对科研指标化、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倒在其次,关键要看它发表在什么刊物上;一位学者的晋级升等,也取决于其论文、著作的数量多少,结果就是鼓励大家多干快上,什么大课题、大项目,一两年就可以匆匆上马,匆匆结项。可以肯定,这种管理方式的不良后果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充分暴露出来。我常想,在今日这种“恶劣”的学术环境下,能否出现学术大师、出现学术名著?实在是一件值得让人怀疑的事情。也许,在今日选择自我放逐,明日才会被历史所记住。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