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揭开“名流文化”的秘密——《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揭开“名流文化”的秘密——《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
柳苏
2002-12-13 14:12:14 来源:
对名流的仰慕反映的其实是人性的弱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还是强烈地倾向于模仿名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风范,却不愿深入地探究自己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处处存在的难题。
名流文化所填补的是英雄崇拜与宗教信仰萎缩后留下的两个重要的空缺,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这时,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反省的意识与审慎的目光,以便对我们的真实处境保持一种必要的警醒。
名流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一举一动都要参照那些从未谋面的名人?到底是谁造就了名流?这种“造就”又意味着什么?——克里斯·罗杰克的《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一书,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思索和论述。可以说,这是一本很及时的书。
书中涉及了不少故事,主角都是名模、球星、演员、皇室成员或政要;与此同时,书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所谓“追星族”了。作者所揭示的事实恐怕要让“追星族”们不快——“追星族注定无法与名流进行亲密的交流。”作者还一语道破了追星狂热的真实动因:渴望从名人那里获得个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事实上,这种“支持”是无比脆弱的,有时甚至是可怕的——憎恶与崇拜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还是强烈地倾向于模仿名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风范,却不愿深入地探究自己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处处存在的难题。这实在是人性的弱点。好莱坞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一弱点,因此便提出了电影制作中的“高水准概念”——它指的是减少审美和叙述的内容(从而减少了经济成本),只留下一个能够立即被观众掌握的简单观点,来刺激他们的兴趣。“简单”是这个概念的核心,你必须在最简单的人物发展中尽可能地展示人物的物质特征,特别是外貌和举止。以《壮志凌云》为例,据编剧奇普回忆,制片人把对影片的要求概括为:“两个穿皮夹克、戴墨镜的家伙站在你这辈子所能见到的最大、最快的飞机前面。”影片摄制完成后,其情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上述观点,男主角汤姆·克鲁斯也因此在1986年一举成名。
利用名流崇拜,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也成了当下西方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西方社会,出名已经成为获得政治权利的一个前提条件,政界因此便出现了一种“名流化进程”,或曰政治文化的“好莱坞化”。政坛名人在扩大自己的影响面和处理公众情感等方面,已经从电影明星那里借鉴了很多经验。对好莱坞式政党会议的批评因此日益增多。2000年8月,艾尔·戈尔所做的接受美国民主党的总统提名的演讲,就具有明显的好莱坞风格。演讲中,他一方面为自己歌功颂德,另一方面油腔滑调地向各方致谢。与此相似,小布什在2001年的就职演讲中,同样运用了我们在电视和电影上常见的舞台式的真诚。
那么,名流是如何制造的呢?就像书中所介绍的,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戏剧的出现造就了舞台明星,印刷与摄影手段的普及加快了名流的“制造”速度……换而言之,媒体的力量是决定性的,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哪位名人是在得不到大众媒体帮助的条件下成名的。”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一大群“小人物”——即所谓“文化中介人”,诸如宣传企划员、市场营销人员、摄影师、健美训练教师、服装设计师、化妆师及私人助理等等。他们都是推波助澜者,他们的工作就是为名人塑造出极富魅力的公众形象,让公众——尤其是追星族们——为之着迷。
名流的出现出乎意料地改变着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服装发型的款式到饮食结构的变化,甚至择偶的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如今,名流文化已经成了激发需求的最有效的资源。名流形象比毫无生气的商品更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依恋和认知,或者说,他们所激起的已不只是一般的物质需求,而是一种更具人性化的需求了。所以,梦露、迪恩、猫王、列侬和戴安娜王妃等,在他们死后,也仍不影响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公众形象一旦被人们接受并且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就会产生一种不断循环的不朽特征,其影响是很难消失的。
但《名流》的作者很快揭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在这种“不朽”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无望的结局。打破这种“名流文化”幻觉的恰恰就是名流们自己!所谓“名流”,其身份通常意味着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张面孔——私下面孔与公众面前的另一副面孔。自古以来,至少在西方世界里,第一人称的“我”(I,即真实的我)和第三人称的“我”(Me,即他人眼中的我)的分裂状态是一直存在了,但对名流们来说,I和Me的分裂更是严重困扰着他们,常有名流抱怨自己的身份混淆不清,慨叹真实的自我受到了公众眼中那个“自我”的奴役。加里·格兰特曾经很有讽刺意味地说:和他的影迷们一样,他自己也很想成为加里·格兰特。约翰尼·戴普在拍摄电影《睡谷传说》时,曾在伦敦的一处餐厅,忍无可忍地攻击了突然闯入的一群记者,他的忿忿不平的话很发人深思:“今天晚上,我不想再做你们想让我做的事!”在许多时候他们确实是沮丧的,就因为他们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因而长期生活于麻烦和痛苦之中。葛丽泰·嘉宝息影后一直重复一句话:“我只想一个人呆着。”这话她说了足有几十年。婚姻对于名流也成为一种困扰。不少人曾多次结婚与离婚,这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找不到真实而自然的生活了,在试图与别人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时他们都遇到了困难。甚至于,他们的整容与减肥,除了对自己形象的公众性的考虑外,也还因为控制自己的身体,已成了他们惟一能确定的事。这种自我的丧失是那样可悲,我们又怎么能将连他们自己也找不到了的“自我”,当作我们人生和心灵的救主呢?
事实上,名流文化所填补的是两个重要的空缺:其一,是过去时代的对于君王的信奉,以及与之相关的英雄崇拜的气息,在现代生活中已迅速消逝;其二,则是对上帝的信仰的萎缩,是宗教所留下的大片的空虚。而不成熟的人性的弱点正在于:少了盲目的崇拜和信仰,几乎就难以存活。这也就是今日“名流文化”泛滥的真正的奥秘所在。资本的积累和扩张要求消费者们不断改变自己的需求,于是市场总是把名流人物那张大众的脸不断变成为新的商品,进而便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在这样的浮华中,《名流》一书所提供的反省的意识与审慎的目光,尤其显得珍贵——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真实处境保持一种必要的警醒。
(《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英]克里斯·罗杰克著李立玮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来源:文汇报2002.12.1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