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南方周末》、《IT经理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2002年评 - 畅销排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畅销排行
《南方周末》、《IT经理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2002年评
2003-01-13 10:47:44  来源: 
 
《南方周末》——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周其仁著/社会科学文献
《经济学的争议》薛兆丰著/经济科学
《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著/中国人民大学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南非]德斯蒙德·图图著/上海文艺
《古金兵器谱》王怜花著/中国档案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著/_上海三联
《人类学是什么》王铭铭著/北京大学
《伯林谈话录》[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著/译林
《自由诗篇(1967    2001)》林贤治编选/中国工人
《通天塔》张远山著/中国工人
   

刘小枫说,思想者可分为两类,一是“作奸犯科”的,一是“侦探”的。薛兆丰属于后者。他的诸多引起争议的观点,不仅让许多“思想犯”现了原形,也让旁观者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而阿马蒂亚·森的观点新人耳目:“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而且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他的论证,剀切有力,令人信服,显示了森重建人类价值观的努力。至于《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是一本正儿八经的书,为我们理解中国改革提供了基本线索。

没有哪一个国家尝试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从民主到独裁的转变,那就是揭露昔日压迫者暴行的同时又与其达成和解。作为这场疗救祖国运动中的核心人物,图图在他的书中向人们奉献了他在引领南非走出痛苦经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深邃智慧。谈到王怜花:心态是严肃的,形式是游戏的,文字是一唱三叹的,金庸古龙的影响是沦肌夹髓的。《人类学是什么》让人觉得原来人类学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吓人,它研究的是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推而广之,借费孝通的说法,就是“人文的世界,无处不是田野”。

《伯林谈话录》让我觉得理想主义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认为对于人类的问题,可以有一种最后的、根本的解决办法。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是疗救这种狂想的解毒剂。  而《自由诗篇(1967——2001)》荟萃了三十年来最具思想深度与自由意志的诗篇。


《IT经理世界》——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中信
《定位》里斯、特劳特著/中国财政经济
 《体验经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机械工业
 《基业常青》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拉斯著/中信
《人类的故事(插图升级版))亨德里克·庞龙著/陕西师范大学
《企业X再造》詹姆斯·钱匹著/中信
《营销战(修订版)》里斯、特劳特著/中国财政经济
《人人是领导》霍斯特·勃格曼、凯斯林·赫森、达琳·露丝·艾夫特著/机械工业
《面对面——全球顶尖商业领袖展望21世纪企业发展方向》彼得·德鲁克等著/中国发展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郭士纳著/中信

就如同大地普降喜雨,而只有很少一些雨点能够落到你的身上一样,书海浩瀚,每个人目力所及只是其中冰山一角。我也只是就进入我视野中的书籍,推荐我的“2002年10本书”。我的阅读范围非常有限,又由于个人好恶,故而较多地推荐了经济管理类图书。当然,还有很多好书无法推荐,也真令我遗憾。

2002新年来临之际,企业界正在流传一本“圣经”——《杰克·韦尔奇自传》。由于本书作者“全球第一CEO”的头衔,和他曾经把通用电气公司(GE)带到全球第一大公司的辉煌业绩,以及这本书700万美元的巨额稿费,再加上《IT经理世界》杂志的题为《红顶韦
尔奇》的深刻评论,这本书影响着大大小小、无法计数的中国企业领导者。

中间的8本书我不再多说什么了,但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它们本本都精彩。

就在2002年即将结束之际,美国又一位重量级的企业领袖——IBM的前任CEO小刘易斯·V·郭士纳出版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向我们揭示了10年间IBM公司历史性转型的内幕。本书中译本即将于2003年1月份出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一定畅销,一定会给正为迎战经济不景气而备感疲惫的众多企业有益的启迪。


《21世纪经济报道》——

《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刘小枫编/上海三联
《刺猬的温顺》刘小枫著/上海人民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
《宪政新论》李卫东著/北京大学
《纵欲与虚无之上》钱永祥著/三联
《反自由主义剖析》霍尔姆斯著/中国社会科学
《美国自由的故事》埃·方纳著/商务
《后民族结构》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
《知识分子论》萨义德著/三联
《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著/中国人民大学

 古典离现代有多近?用一个好学者的口吻回答,人们不是说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之流不是已经把人类最基本的问题都提出来了,要想清这些基本问题,能不学古典?受教育的我们学古典几乎就是学习各种知识史。这个当然要不得。那么是否我们就“裸”读历史?刘小枫先生说不尽然。我们读古典可能不得门径,这时候需要好的解经者引路。如果在经典必须亲炙这一点上有共识,关键的问题就只是,如何理解古典,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切入当代的问题?

 我今年阅读的一条主要线索有关于此。择要者而言,有《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施米特与政治法学》、迈尔的《隐匿的对话》(华夏出版社)、《刺猬的温顺》、《反自由主义剖析》(以上有关西学),以及钱穆的《论语新解》、《庄老通辩》。

 施特劳斯通过解经,重新将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定义为:哲学是为什么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是政治性的。“如果人们把获得美好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知识作为他们的明确目标,政治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真理问题以有别于现代和后现代的方式提出,“哲学实际上并不占有真理而是寻求真理。哲学家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他知道自己全然无知’;还在于他看到我们在有关最重大的事情上的愚昧无知,从而使他竭尽全力去攫取知识。”一方面,真理只能以微言大义的方式说出来,避免真理的强光照瞎大众的眼睛;另一方面,相信真理的存在,这个立场与后现代划清了界线。这种哲学立场,意味着真理言说只是有教养者的“密教”。

 钱穆解经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正如中西古典哲人有所不同。《论语新解》说,《论语》分上下编,上编多学而优则仕一边语,下编多仕而优则学语。这是另一种途径的政治哲学。李零先生曾讲中国古典思想的三个关键词,“绝地天通”、“礼崩乐坏”、“兵不厌诈”,可做理解这种政治哲学的一条线索。孔圣人以仁义解人间真理,在弟子中“因材施教”,不过,孔子对那些参与政事还有另一重教诲,那就是谨言慎行,“欲速则不达”,“既往不咎”,否则反伤己身。也就是说,在礼崩乐坏的现世,要有涵养,懂机变,不要把“真理”随便讲出去。这个道理向前一步,就是兵不厌诈,谋霸者的真理。两者的前提假设和应事逻辑却是一样的。

 在古希腊的哲学王的合法性建立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参照自然法则制定人世间的规则——法,所以柏拉图最后一本著作是《法律篇》。这个法与孔圣人的仁义有所不同,在起点上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孔子以为帝王师用仁义可以搞定天下,而柏拉图用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结论似乎简单得有些草率了,其中理路又是如何的?“真理”岂是那么容易触摸得到,自己又岂是有救养的人?明年还是老老实实把读过的经典再读一次,没读过的好好读一读。


《南方都市报》——

《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著/三联
《激情时尚:70年代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萧悟了著/山东画报
《火车》于小韦著/河北教育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诚著/三联
《耶胡达·阿米女诗选》傅浩(翻译)/河北教育
《数学史》[英]斯科特著/广西师范大学
《美国自由的故事》[美]方纳著/商务
《欧洲洗浴文化史》[德]克莱默著/海南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美]弗里曼著/社科文献
《刺猬与温顺:演讲及相关论文集》刘小枫著/上海文艺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科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著/云南教育

儿子四岁,日渐识字。每日回家,除了陪儿子识字之外,便是陪儿子看影碟。家里的书和影碟都是儿子的玩具,一切随其意,爱看啥看啥,因而,有时候便会碰到比较尴尬和少儿不宜的东西,比如血腥的战争片、浓艳的爱情片等等。幸好,儿子的口味比较狭窄,只偏爱《毒品网络》之类的黑帮片和《兄弟连》之类的战争片——在镜头的分级方面,
他有直觉,碰到血腥的镜头一般会主动而且提前捂上眼睛,帮我减少了不少麻烦。

四岁正是儿童求知欲望浓烈的时候,陪着看影碟便成了一个苦差事,必须不停地回答儿子的各种“简单”问题。前几天看《英雄》——此《英雄》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非几个人无聊地刺秦——儿子问,美国和英国怎么不是朋友了?概因儿子前段时间刚刚把反映二战的《兄弟连》看了好几遍,脑海中留下了美国和英国是朋友的印象。

等儿子再大几岁,他自然会理解美国和英国朋友关系的变迁。然而,还有另外一些问题,也许他将会更加糊涂。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让不让儿子上学”这个问题而心烦。不上学,他失去了童年和朋友;上学,他将失去对于事件的基本判断力——高中毕业之后,我用了几乎将近十年时间来读书,才建立起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基本判断力。我不希望儿子重蹈我的覆辙。

每次购书,妻子总要唠叨几句,比如这本书不是有了吗之类的话。我的回答一概是“这本买了给儿子读”,因而,家中的书有不少副本,比如《带一本书去巴黎》。我读书时不爱在书上写与画,儿子恰好和我相反。一些我们共同感兴趣的书,大都有着两本,可惜他现在只对插图多的书感兴趣,而我,正在为他储备他可能感兴趣的书。

按照阅读上的习惯,我现在一般是不买《带一本书去巴黎》之类的书了,因为这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写的全是历史常识。之所以买并且读并且买两本,根源在于这两年的中国忽然间兴起了“格瓦拉热”——格瓦拉能够在中国流行,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时尚,而且还因为,由于常识教育方面的问题,很多人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判断,缺乏历史常识。虽然自认为不是一个专制的人,但是,如果我的儿子日后长大身上也穿着一件“格瓦拉T恤”,我将打断他的双腿——为了防患于未然,我现在就要为他储备“常识”,储备关于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知识。

整个2002年的买书读书,基本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和儿子的“常识”在打转。遗憾的是,目前的国内出版界,“常识”之类的书太少。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1.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