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世界文学》、《艺术世界》、《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评 - 畅销排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畅销排行
《世界文学》、《艺术世界》、《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评
2003-01-13 11:36:43 来源:
《世界文学》——
1《无望的逃离》[俄]尤·波里亚科夫著 人民文学
2《霄曼先生》[德]斯文·霄根纳著 人民文学
3《河湾》[英]奈保尔·方伯林著 译林
4《耻》[南非]G.M.库切著 译林
5《巴黎烧了吗?》[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 译林
6《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英]乔治·奥威尔著译林
7《史前史》(新小说新一代作家作品选二)[法]埃里克·舍维拉尔等著 湖南文艺
8《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著 三联书店
9《“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法]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著 南京大学
10《印象派绘画史》[美]约翰·霍华德著 广西师范大学
推荐辞:
之所以把《无望的逃离》和《雷曼先生》这两部小说列入推荐书单的最开头,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属于中国人评定的某种外国文学奖:一些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在北京搞了一个“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的评选,评出了2001年度的六部最佳小说,分别属于六个国家,是先选定了之后,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找的翻译家专门翻译出来的。跟一般的图书评奖不同,它们是先入选,再翻译出版,而不是相反。《无望的逃离》表现的是“当代俄罗斯文化人在生存危机中的心灵裂变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很有时代气息。其实这六本书中法国女作家彼埃蕾特·弗勒蒂奥写的《要短句,亲爱的》也很不错,写的是两代女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趣味。《巴黎》是董先生最后的一部译注,是一部精彩之极的记实文学作品,事关二战时的巴黎解放。为了这本书的写作,该书作者用了两年的时间搜集材料,采访了800多普通士兵、诸多高层人士比如戴高乐的助手,查阅了包括军事资料、当事人回忆录等无数资料,用536人的亲身经历实地记录了巴黎解放前前后后的经过。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闻名遐迩,不过他的另一部小说《上来透口气》确实不错,可以被看成是作者在达到创作顶峰之前的一个高峰。作家黑马在译本序中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而有意思的比较,结论令人信服。
对法国文学,我们关心的是它的标新立异,这在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午夜文丛”中可见一斑。不过,这两年来,文丛的出版似乎越来越拖拉了,今年的《史前史》是好不容易才看到的四合一,里面包括的除了埃里克·舍维拉尔的《史前史》,还有伊夫·拉维的《警报》,克里斯蒂安·奥斯特的《野餐》和埃里克·洛朗的《清算》。
在这一年里,还有几套大部头的集子似乎也应提及:《莫拉维亚文集》(上下)(吕同六主编,袁华清、蔡蓉译,译林出版社),还有《纪德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卷三卷;花城出版社,散文卷五卷,李玉民主编),《加缪全集》(柳鸣九、沈志明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四卷)等,都相当有分量。
如果要推荐中国人写的关于外国文化情况的书,那么林达写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三联书店)非常有特点。
《艺术世界》——
1《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500百年》[美]雅克·巴尔赞著 世界知识
2《国王、贤臣和弄臣》[法]夏菲克·科夏瓦杰著 广西师范大学
3《上车走人》[美]亨利·罗林斯著 文化艺术
4《加缨全集》(四卷本)柳鸣九沈志明主编 河北教育
5《国外后现代戏剧》曹路生著 江苏美术
6《罗马的遗产》[英]理查德·詹金斯著 上海人民
7《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程青松、黄鸥著 中国友谊
8《艺术平台系列》之《理性的光芒一德国、尼德兰、北欧博物馆之旅》鲁仲连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
9《激情时尚———70年代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萧悟了著 山东画报
10《透视美国——金斯伯格论坛)[美]费林格蒂等著文楚安主编 四川文艺
推荐辞:
关于2002年的好书,让我从手边的几本新书说起吧。
我的办公桌上常年会放一两本书,最近放的是美国史学家雅克·巴尔赞的大部头著作《从黎明到衰落》。它讲述了500年来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好处在于,你可以以一种乱翻书的方式把它看完:随便从哪儿读起,随便到哪儿停下。作为一部文化史,它没有正史的刻板面孔,倒有野史的逸闻情趣。巴尔赞字里行间是冷峻的幽默,情趣幽默之外,不乏鞭辟入里的分析。读到“近现代”一节,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把它与英国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的“年代”三部曲即《帝国的年代》、《革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放在一起读,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枕边放的是《国王、贤臣和弄臣》。这部小说更有意思,藉莫须有的“世界宗教擂台赛”讲述世界上最严肃的问题。作者给无神论、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各安排了一个章节,各宗教参赛“选手”引经据典,互相驳难,颇有点“华山论剑”的味道。一番“论剑”当然不会也不可能论出高下优劣,反倒让读者体会到各家诸派的相通与不同,而大量的宗教知识、宗教典故,于爱好此道者可谓一顿大餐,对不甚了了的读者,更是难得的遵成“教材”,也让人意识到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高于琐碎的生活。
书包里放的是黑旗乐队主唱亨利·罗林斯的传记《上车走人》。其看点有三:一是传主亨利·罗林斯的漂泊生涯,对于喜欢他的音乐的读者,对于容易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都有莫大的吸引力;二是从中知道走穴驻唱的摇滚人生何其艰难,便又重新坐回原位向单位迸发;三是译者的文笔,郝舫一直试图创建一种口语化的文体,这在早些年的《灿烂涅槃》中已见端倪,《上车走人》则更进一步,其中涉及美语俚语与中文口语之间的对位以及一些新词汇的应用,辨识品评,乐事一件。
2002年买下的惟一套书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加缪全集》。加缪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文字陆陆续续看了不少,这套书主要是为了收藏,尤其喜欢全书的装帧设计,凝重的黑色,烫银的书名,还有年代久远的加缪黑白头像。此外,全集收录了加缪的所有剧作,而在此之前,我只有一本已经破烂不堪的《正义者》。
说到戏剧,2002年有一批经典戏剧类书籍重现市场,只不过不是新版,而是经过压膜提价后的老版本。10年过去,这批只印了1000册的薄书还能留在书店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2001年翻译美国戏剧大师谢克纳《环境戏剧》一书的曹路生先生2002年新作《国外后现代戏剧》面世,图文并茂,是目前关于国外前卫戏剧资料最为翔实的一部中文简体字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罗马的遗产》同样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我在住家附近小书店的失窃图书排行榜上屡次见到它的大名,一个月之内居然被“好学者”摸走5本,高居榜首,可是该书编辑依然苦笑着说:“不好销不好销。”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是2002年出的,但不应该在2002年读。书名很明显受到了费里尼《我是说谎者》的影响,后者是作者自述,前者则是作者与当代中国10位新锐电影人的对话。之所以说此书不应该放在2002年读,是因为无论姜文、贾樟柯,还是张元、娄烨,抑或王超、章明,这10位电影人都还处于变化之中,他们的言谈、观念,需要读者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再作阅读、比照。或许,5年之后,这本书字里行间会有一些今天所无法预知、察觉的东西凸现。
同大部分艺术类书籍一样,《艺术平台系列》收录的7本书书价不菲,以至于我不得不一本一本买下,直到现在也没有收全。同大部分艺术类书籍不同,这套介绍各国艺术博物馆的书系重在实用性。书系各分册按地理区域划分章节,参观博物馆的旅游须知,诸如地图、住宿、行车路线、开馆时间等等,一应俱全。各博物馆的历史背景、著名馆藏作品乃至博物馆本身的建筑风貌在书中也都有详尽的介绍。书中更辟出专文谈论如何参观博物馆、领略各地区的艺术特色,看完此书我才发觉以前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参观一家博物馆。
“70年代”一词在出版界已蔚为风尚,只是多着眼于70年代出生的人当下的生活,却少有关照那个年代本身的书籍,《激情时尚——70年代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弥补了这一空缺。这是一本收录了100多幅70年代宣传画的图册;这是一本作者关于70年代童年生活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另类断代史;这是一本矛盾的书,正如卢跃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70年代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糟蹋曲解人类传统文化和艺术,一方面人类传统文化和艺术正已一种奇怪的方式在民间特别是在我们这些被导向被污染过的心灵里普及”。《激情时尚》的书名初看充满反讽,再看倒也贴切。
最后一本是文楚安先生编纂的《透视美国——金斯伯格论坛》。它免去资料收集之苦,帮我多侧面了解金斯伯格其人,采撷文坛趣闻以为朋友间饭桌上的谈资。我想这早已值回29元的书价。
胡远行(《艺术世界》编辑)
《三联生活周刊》——
1《穿香》金丝燕著 山东画报
2《奢侈病》[美]罗伯特·弗兰克 中国友谊
3《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美]理查德·扎克斯著 海南
4《现代艺术的激变》[德]沃纳·霍夫曼著 广西师范大学
5《人类学是什么》王铭铭著 北京大学
6《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英]约翰·格雷著 江苏人民
7《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姚洋著 河南人民
8《2002年的世界——英国(经济学家)年度全球观察特辑》[英]费什波恩编 三联书店
9《世纪风格》[美]贝维斯·希利尔、凯特·麦金太尔著 河北教育
10《以自由看待发展》[印]阿马蒂亚·森著 中国人民大学
推荐辞:
简单的一个书单。需要说明的是后面两本书。
《世纪风格》看上去这是一本流水账式的书,把20世纪的各种生活俗物数点了一遍,大到建筑物,汽车,小到衣服的颜色、烟灰缸,但是如译者林鹤的序言所说,“作者辛辛苦苦写了这么一大本书的原意,显然绝不是要赏脸为世界各地的人民编一本‘教学参考书’,引导大家来理解他自己的本土艺术,他的这种叙事态度,说到底,是反映出了20世纪各个领域、包括学问界的一个普遍的趋势——平民化”。虽然主题是时尚风格的流变,但是作者把百年里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的变革左背景,风格的流变就超越了时尚审美的趣味,仿佛也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作者阿·森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剑桥三一学院院长,但他保持着印度国籍。像他一贯的那样,在本书中森继续强调和论证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自由和利益。他所理解和重视的自由是“实质自由”,这与自由主义通常强调的“消极自由”很有些不同,这使他显得有些“左”。据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森是惟一左倾的,不知是否如此。
舒可文(《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3.1.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