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先生演讲 本网讯 2010年11月,陈丹青回国后首次大型个展“归国十年”在中国油画院开展;12月,他参与策划的《回到写生》、《面对原典》也热闹开幕。连续三个油画展,震动中国画界。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初推出的《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素描:2000-2010》一书,不但囊括了《归国十年》画展的精华内容,更增添陈丹青论说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直指中国油画百年来的困境与挣扎,现实与希望。人们惊呼,“油画陈丹青”赫然归来。 如果说“回归”是陈丹青在绘画上的主题,那么,“还原”,则是他谈论鲁迅的归旨。2011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陈丹青文集《笑谈大先生》,收录了他关于鲁迅所作的七次演讲。这本薄薄的册子,与其说还原了鲁迅,不如说还原了一个时代。 油画陈丹青:寻获绘画的谦逊 陈丹青以油画成名,但他这十年来,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写作者和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这让他的老同学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颇感遗憾:“担心他的才能和精力被众家分食,终会影响他的最后成就”,“我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 今年初春,陈丹青受邀去油画院示范写生,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同意将他回国十年的部分绘画作一次小小的回顾。画展上的作品,绝大部分收录进了此次出版的《归国十年》一书。 结集的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延续我在纽约玩弄的老花样,摊几本画册,画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老实规矩,仍如初学时,导师就是我自己;再一类是带学生出外画农民,统称‘下生活’,属于革命年代落下的病,近年重拾故技,我愿攀比的对象,仍是当年的我自己——这本画集的排版以作画年份为顺序,大约可以看出我的画由稀少而渐多,也看出我的手怎样由荒疏而稍许熟练。” 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说:写作使他藐视画画,“瞧那股匠气,那点可怜的好奇心与归属感”;而画画却一声不响提醒他,“文字——至少,我的文字——被假想而夸张的影响,何其虚妄,惟凝结的颜料是真实的,可触摸的”。“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向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 但这部画册并非单纯个人的呈现,内中收录的《回到写生》与《面对原典》两篇长文,或许是近年来有关油画最重要的文献。面对今日中国写实油画的困境,陈丹青慨然陈词:“回到写生!”他以为,写生“是一组立场,一种本分,是对传统之所以是传统的确认,有如信仰”。是否写生,是“一场近乎道德的决定——事实是,重拾写生未必挽救写实绘画,却可能将我们拖回几乎不会画画的境地。”面对写实油画日益边缘的现实,陈丹青告诫说:“我们已经骄傲不起了。但我们有希望经由写生,寻获绘画的谦逊。”另一篇《面对原典》,则试图打捞三代中国油画家临摹西方原典的史实与含义,并从临摹这个暧昧的行为中,解读油画这样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的中国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歧异。 笑谈大先生:鲁迅的民国与民国的鲁迅 陈丹青有关鲁迅的演讲,得到学界和普通读者的赞誉。此番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收录了《笑谈大先生》《鲁迅与死亡》《鲁迅是谁?》《上海的选择》《民国的文人》《文学与拯救》《鲁迅和艺术》七篇演讲稿,时间跨度从2005年到2010年,并附一篇《鲁迅的墓园》,写于2000年。 有人评价说陈丹青“还原”了鲁迅,他自己说:“没有人能还原历史,我们都在想象鲁迅,我给出我自己的想象。”但与其说他在想象鲁迅,不如说他在想象民国。他眼里的鲁迅,好看、好玩,“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但这个好看、好玩之人,脱离民国大背景,就容易被符号化,被利用,被扭曲。陈丹青下笔,不是对鲁迅的单纯描摹,还力图勾勒鲁迅周边人物的命运,勾勒民国上海的特殊环境,勾勒民国文人的众生相,勾勒民国时代的精神氛围,只有把上下周边弄清楚了,才能明白鲁迅何以成为鲁迅,才能理解鲁迅可贵而可怕的天才之所在。 书中刊印多幅鲁迅及相关人事的照片,对此,陈丹青说,因为他是画画的,所以总是离不开图像,“我第一看到鲁迅的的照片时候还是小孩子,可是小孩子也会有判断,他八字胡一弄挺好看”,“现在我对图像的看法比以前多得多,总觉得有一部分我认知的事物,实际上是图像告诉我的,文字再说也没有用,它不顶一张图像”。 这一册《笑谈大先生》,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