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从《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到“钱学森之问”——反思今日中国公民之科学精神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从《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到“钱学森之问”——反思今日中国公民之科学精神
李洪义 易文娟
2011-04-02 16:29:16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摘要 本文系作者结合我国目前公民科学精神的现况,围绕“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进行了全息式的分析,并有感而发,对我国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提出殷切期待。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技史 科学精神

 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百年历史,其代表性成果一是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的多卷本“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先后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翻译,中国台湾和大陆就有四种《中国科学技术史》译本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另一部是中国学者卢嘉锡主编的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工程浩大,是中国科技史界20世纪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而2009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路甬祥先生担纲主编,结集20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同时丛书还融入科技史界近3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

 具体而言,该丛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一部简明版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超浓缩
 2.一部值得普及的新锐科学作品——难能可贵的国人之精神食粮
 3.一部精雕细琢的上乘科普读物——公民之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一、一部简明版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超浓缩

 研读此书之前,印象中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就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围绕这几大发明伴生的科学与技术成果;而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了解,也局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如鲁班、李冰父子、蔡伦、张衡、张仲景、祖冲之、郦道元、孙思邈、毕昇、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等。拜读此书之后,才切实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如此辉煌,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技的发展为自身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过无比巨大的贡献。

 李约瑟曾经列举了中国传入西方的26项技术,王渝生解释说,之所以是“26项”是因为李约瑟用完了从A到Z排序的26个字母;他补充道,在四大发明以及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许多中国古代发明与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具有同样的意义。

 美国学者坦普尔则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西方受惠于中国”的中国古代100项技术发明。这些发明包括但不限于:纸币、火柴、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火焰喷射器、降落伞、载人飞行等等,近代农业、近代航运、近代石油工业、近代天文台、近代音乐,均发祥于中国。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以“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两讲拉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客观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地位,让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分门别类,独立成章,而且每讲图文并茂,语言精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江晓原所言:关于科技史的知识一般比较枯燥,要做出一本公众有阅读兴趣的书不容易,而《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是从讲座讲稿脱胎而来,“为了使听者听得懂、感兴趣,演讲的专家就会把讲稿做得尽量繁简适度,不要有过多细节,同时也要把重要的情况讲清楚。因此丛书的可读性还是十分强的”。

 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了解整个科技与文明发展的脉络,从中感受到无数前辈在天学、地学、物理学、农学、机械技术、陶瓷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感慨先辈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状况下的坚忍的科学精神和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对他们的敬意以及身为中国人由衷的自豪感。当然,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员,绝不能因先人的辉煌成就而沾沾自喜,反观现实,面对一些大国强国咄咄逼人的科技优势和所谓标准化优势,每一位国人自当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2.0时代迎头赶上世界潮流。

 二、一部值得普及的新锐科学作品——难能可贵的国人之精神食粮

 该丛书第一眼看上去,封面设计就很超凡脱俗:浅黄的灰色调底色,突出书名在封面上的比重,营造出单纯、大气的格调;与之相应,缩小图片在封面上的比重,除选用古代科技文物的照片外,还选用文物的工程剖面制图,借以表达出了科技“透过表象看实质”的求真精神。因为每一册书都包含不同的科技门类分支,而图片所表达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科技内容,有所欠缺,在封面下方以传统竖排的文字表现每一本书包含的科技门类,在传达书稿内容信息的同时,也有效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翻阅内文,虽然一些内容很是深奥,但丝毫不会影响读者对这部书的好感,恰恰说明学不可以已!内容的博大精深与文字表述的深入浅出,二者相得益彰,真可谓“浓缩的才是精华”!

 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进行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这是一个我们笑不出来的进步。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社会新闻——“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发人深省,其主旨是脑体倒挂;而如今来看另外一个层面,国人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至今仍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图书市场上异彩纷呈的是各路“高手”粉墨登场、粗制滥造、“愚乐大众”的浮躁场面,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却能够以培养公民科学精神、陶冶人文气质为己任,如此用心地为中国读者献上这样一部的精神食粮,足可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试看20年后、30年后,乃至50年后,当如今的所谓“畅销书”都已烟消云散,如《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般甘坐冷板凳的图书必将如寒空中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出版界书写闪亮的一笔,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文明火尽薪传,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留下回味无穷的芳草地。

 三、一部精雕细琢的上乘科普读物——公民之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多次情真意切地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先生曾谈到:从 17 世纪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吸收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但迄今为止,似乎我们还在探索如何建立起适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体制和文化,中国对世界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仍然很不够。这就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而前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其他世界主要国家的悬殊差距,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面对时下社会转型过程中拜金主义的“繁荣昌盛”,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学者们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认为“科学精神”应包含以下要素:

 (1)自由探索的精神或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爱因斯坦所称的外在自由主要指有发表和交流科学思想的自由、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精力;内在自由也称为内心自由,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2)勇于批判的精神或崇尚自由的怀疑精神。波普尔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

 (3)大胆创新的精神。这项规范要求科学家要有“创造性的”行为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

 (4)严谨求实的精神或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除此之外,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还包括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中、下三本,合计在120余万字,800余幅图片穿插其中,字里行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升华着科学精神的真谛,20余位学者的心血、编辑们的艰辛劳动不难想见:如果没有这些学者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如果没有责任编辑和技术编辑的通力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没有对内容咬文嚼字的刻苦钻研,如果没有对图片的精细加工及对图片与文字表述的详细核对,如果没有对封面装帧、内文版式、图片位置精心设计,丛书焉能得以这般图文并茂、举重若轻的样貌面世?而这部著作的面世,不仅是对一个阶段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工作的重要归纳、总结,而且也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激励公民科学精神的“善存”,其社会效益善莫大焉!

 当然,在我们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如果本书可以做成彩图本,读者阅读体验可能会更佳;如果可以细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继续打造专业化、规模化丛书,其社会价值可能更加深远。

 最后,姑且引用李约瑟先生的感言作为本文的结语,聊以共勉: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远古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在科学技术发明的许多重要方面,中国人又怎样成功地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桂英:《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读<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载于《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7期

 2、廖伯琴:《剑桥的中国庙——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现状考察记》,载于《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

 3、李善珍:《旅英中国女科学家鲁桂珍传奇》,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8 月4日第4版/杏林

 4、王洪波:《我们是否勇于正视一个真实的“近现代科技史”?——访“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柏春、王扬宗等》,载于《中华读书报》 2005 年11月30日第13版/科技视野

 5、傅承涛等:《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初探》,载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贾凤山等:《“李约瑟难题”及其解》,载于《解放军报》2000年11月15日第11版/军事科技周刊•科技时空

 7、丁昌林:《“李约瑟难题”的再探索》,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8、王 勇、董雪:《从“李约瑟难题”谈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载于《科技传播》 2010年第5期

 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赵伟力:《从“李约瑟难题”谈科学精神》,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1、《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十一教授联合《新安晚报》致信新任教育部部长》,载于《新安晚报》2009年11月11日A06版

 12、于小晗:《科技史专家提出新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十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载于《科技日报》2003 年1 月29 日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10.11.19 8:49:51)
  • 中科院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科技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2009.11.26 15:34:08)
  • 中国科技史最新研究成果——上交大社《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丛书出版 (2009.11.25 13:35:34)
  • 上海交大社《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发布会召开  (2009.11.24 17:38:35)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