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7月份新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类,共11种图书,分别为:《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丛书》《艰难的选择:赵园文集1》《AI时代的文学教育》《论小说十家:赵园文集2》《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王夫之的易学世界》《中国近世思想研究》《儿童,天然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心理学中根本的和原初的经验》,以飨读者。
文学

《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订购)
陶东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记忆理论与见证文学研究的知识地图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讨论等。第三部分以策兰的诗、加缪的《鼠疫》以及朗兹曼的纪录片《浩劫》等为案例,集中探讨了创伤记忆的特征、相关书写的可能性与限度、创伤记忆书写与倾听的关系、大众文化时代非亲历者的创伤记忆传承等问题。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丛书》(订购)
彭青龙 总主编
王敬慧 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首部大洋洲文学全景研究
共时研究法突破文学史传统
为中国亚太战略提供文化密钥
本丛书以多元文化为视角,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洋洲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多元文化思想理论、澳大利亚文学、新西兰文学和太平洋岛国文学为研究内容,沿着文本、文学、文化和文明的思路,采用共时性为主、历时性为辅的研究方法,揭示大洋洲文学文本所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此为基础,站在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学的高度,纵横交错地论述大洋洲多元文化格局、大洋洲多元文化内外互动关系,彰显大洋洲多元文化的混杂性本质特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艰难的选择:赵园文集1》(订购)
赵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本书作者考察了五四、大革命前后、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心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现象的描述,而试图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注重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因此具有思想上的深刻性。而她特有的感悟式的批评语言,鲜活而丰沛,饱含自己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生命喷薄的力量,因此其批评本身也是“文学”。作者因“在对象世界中体验自我的生命”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品味和个性,这种主客观的融合成为其一以贯之的研究风格而延续至后来的明清研究中。本书为赵园先生第一部学术专著,初版于1986年,本次收入“赵园文集”再版。

《AI时代的文学教育》(订购)
陈平原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老中青三十八位专家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
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Deepseek震惊全球,短短几年间 ,人工智能从一个高深的专业领域,变成一个狂欢的全民话题。受其深刻影响。作为大学教授,尤其是人文学者,对此自然格外敏感 。
世界史上,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组、社会动荡,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这回自然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组织专家团队,畅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内容包括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文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论文要求与学术伦理等的重新思考。

《论小说十家:赵园文集2》(订购)
赵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既有切身的感性体察
又有冷静的理性剖析
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
本书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者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这使得她的研究入乎内而出乎外,既有切身的感性体察,又有冷静的理性剖析,本书也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论著作。1987年初版,本次收入“赵园文集”再版。
历史

《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订购)
陈曾路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本让千年国宝“活”起来的书
用现代视角重新定义江南之美
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内吴文化研究与展示的特色文博机构,馆藏了一批吴地出土的国宝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春秋时期的“鹦鹉首拱形玉饰”和“楚途盉”、战国时期的“古琴”、西晋时期的“青瓷扁壶”、唐代的“双鸾瑞兽纹铜镜”、元代的“釉里红云龙瓷盖罐”和“朱碧山银槎”、明代的“青花束莲纹盘”等。
本书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撰写十余篇专文,从吴文化博物馆馆藏的这些国宝文物出发,在文物信息的基本阐释之外,融入当代艺术视角,以国宝文物及相关艺术内容的中西方比较、古今融合为逻辑,对文物进行再想象,赋予文物、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可亲近、更可触达的解读。

《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订购)
[意]魏正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文字时代以前西部亚洲的最新成果
本书系根据2022年秋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课程整理而成,内容涵盖中国以西亚洲大陆的主要部分。第一讲介绍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西亚的总体历史背景,第二讲至第八讲分别介绍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演进;印度历史时期的佛教遗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来的发掘工作;阿富汗考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乌拉尔图王国时期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伊朗考古学的历史与方法,特别是与宗教建筑相关的问题;中亚地区的考古史,以及不同时期的若干问题。本书作者均为意大利著名学者,供职于多所研究机构,展示了近年来亚洲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国考古人放眼世界的新气魄。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订购)
葛兆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大家个案,反思学术史、宗教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葛兆光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年度荣誉讲座”为基础,经过增补、修订而成。四讲分别聚焦中古宗教研究的历史语境,文化史的背阴面,新史料、新问题与学术“预流”,以及中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若干学界前辈宗教史研究的回顾,对古代中国宗教史上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索与提示。
哲学

《王夫之的易学世界》(订购)
张学智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经典注释扭转明代语录之学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学问“博大恢宏,幽微警警”(钱穆语)。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造精神,撰著了多部经史著作,其中关于《周易》的诠释最为全面、深刻。本书将王夫之置于明清学术嬗变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四圣一揆”“乾坤并建”“占学一理”“彖爻一致”的解易原理,尤其注重他寓理学于经学之中,象数与义理、价值与知识并重的思想方法。并通过乾、坤、无妄、震、既济等卦的阐发,显示他总结明亡教训,为未来中国文化树立典范的用心。

《中国近世思想研究》(订购)
陈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解中国哲学近世转型的必读之作
展现了思想史研究的典范路径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多年来在宋代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陈来教授受国际史学界认同的“内藤假说”(即“近世说”)的思想影响,指出唐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中国“近世化”过程的一部分,认定这个近世化的文化形态是“中世纪精神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状态”。故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可被称为中国的近世思想。
本书共有十五章,分别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学”与“心学”进行了概念辨析、文献史料考证及社会文化史研究;前四章论述北宋理学的重要学术问题,第五章至第十三章详细讨论朱熹理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重点讨论朱子理学的文献史料问题,最后两章分论宋代理学重要的“气”与“心”的问题。

《儿童,天然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心理学中根本的和原初的经验》(订购)
[美]塔利亚·威尔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这本书,带你读懂童年的力量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幸福的童年却能治愈一生。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深刻影响着后续的整个人生,同时也隐藏着关于人类的生存密码,理解童年不仅是为了理解成年,更是为了理解人类的本质。
儿童心理学是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心理学的讨论和研究贯穿于梅洛-庞蒂哲学工作的各个阶段。
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梅洛-庞蒂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作者塔利娅·威尔士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现象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等多理论交叉研究方法,系统论证了梅洛-庞蒂的儿童心理学及其现象学意义,展示了他对儿童心理学讨论的现实意义,是对梅洛-庞蒂学术的杰出贡献。作者表明,儿童心理学在梅洛-庞蒂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儿童不是尚未成熟的“成年人”,而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接触和理解世界,从而与世界的真实相遇,这种独特的儿童心理让儿童天生就是现象学家。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