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作品集》(订购)
北京鲁迅博物馆 组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世界性的伟大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大量饱含热血与激情、控诉野蛮与侵略、讴歌反抗与和平的杰出美术作品,来自中国的抗战木刻版画便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类。它们或抽象,或写实,但均以新闻般的敏锐和质朴的热情,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直击中国战场的重大事件和实地景象,为全民抗战大声疾呼,对日本侵略者强烈谴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反战记忆。北京鲁迅博物馆特别甄选馆藏160幅抗战版画,以“举国之殇”“反抗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为主题,引领读者置身于战时图像文献构成的真实历史氛围中,以“捏刀向木、直刻下去”的朴拙的艺术形式,深情缅怀中国14年艰苦卓绝抗战的烽火岁月,向为中国抗战献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革命前辈和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负责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现有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许寿裳、江绍原、魏建功、瞿秋白、冯雪峰、萧军、萧红、叶紫、柔石、冯铿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名作及李可染、蒋兆和、吴冠中等的绘画作品。
精彩书摘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时刻,我们延续“怒吼吧,中国”的精神血脉,特别遴选一百六十幅木刻作品汇集成书,在时空交叠中,构建视觉回声,让历史刀痕与当代目光共振,呈现一部蕴含着伟大抗战精神的民族视觉史诗。
在“举国之殇”单元,你可以看到,木刻家以粗粝而深沉的刀法,刻画出民族最深重的苦难图景:流离失所的难民蜷缩在废墟之间,饥寒交迫的妇孺沿街乞食,被奴役的同胞在铁蹄下挣扎求生……每一道遒劲的刻痕都浸透着血泪,那些战火中的流亡、劫后的荒芜、穷途的绝望,通过木刻特有的黑白对比与肌理表现,化作震撼人心的视觉控诉,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整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
在“抗争怒潮”单元,你可以看到,木刻家以凌厉的刀锋再现了中国军民殊死抵抗的壮烈场景,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携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涵盖了“铁的队伍”全链条作战模式——动员、整装待发、保卫、伏击、轰炸、毁灭、防御、突击、乘胜追击、偷袭、夜渡、边城夜戍……每一幅作品都犹如一个凝固的历史瞬间,记录着中国军人“不许敌人越雷池一步”的钢铁意志,和“战到最末一道壕沟,流到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誓言。这些作品不仅记录历史,更以木刻特有的力度与激情,将抗战精神升华为永恒的艺术丰碑。
在“万众一心”单元,你可以看到,船夫摆渡军需、工人日夜生产、妇女缝制军衣军鞋;诗人以笔为枪、音乐家谱写战歌、国际友人跨国支援……木刻家以细腻温情的视角,展现了大后方民众节衣缩食、共克时艰、勠力同心、共赴国难的抗战图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品中文化旗手鲁迅先生登高一呼的身影,展示了文化战线凝聚人心的精神伟力。木刻家们用最朴实的艺术语言证明: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每个中华儿女都是时代的刻碑者。
在“重整河山”单元,你可以看到,一道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抗战胜利的黎明。延安时期的木刻家扎根民间沃土,从剪纸的质朴线条、年画的喜庆色彩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系列充满生机的大生产场景。开荒播种的辛勤、纺车转动的韵律、丰收打场的喜悦、鲁艺学员的创作、春耕涉渡的忙碌、农村夜色的静谧……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画面鼓舞人们坚信,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安宁终将重回神州大地。
在“抗战版画大事年表”中,你可以看到,1945年4月9日,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十四幅中国抗战木刻作品,并使用了这样的标题——《木刻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战斗》。编辑们或许不知道,这些作品早已超越了“帮助战斗”的意义——它们本身就是战斗,是用艺术进行的另一种抗战。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凝视这些版画,依然能够感受到刻刀下的力度,仿佛可以闻到木板上残留的硝烟味,不由得沉浸于当年的创作场景:年轻的木刻家蜷缩在窑洞的油灯下,或是防空洞摇曳的烛光里,用粗糙的木板和简陋的刀具,将民族的创痛、不屈的脊梁、沸腾的热血和震天的怒吼,一凿一凿镌刻进历史的肌理,凝固在木纹深处。
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作品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