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法总论(简明版)》(订购)
崔建远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著作是崔建远教授《合同法总论》(上中下卷)的简明版,主要面向法学专业学生和青年学者,在原精装版合同法总论三卷本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更适合学习参考。其是崔建远教授合同总论研究的个人代表作,内容覆盖了合同法总论的全部核心问题,是法学领域权威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法学教育与实践的重要工具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新、最权威的合同法总论研究的学术著作,是学习、研究合同法,提高合同法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必备学习参考书。
专家推荐
打开合同法殿堂的金钥匙
殷上弘(清华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260个条文中,合同编独有526条,占据超40%,使合同法体量大、内容多,往往是高校法学院系学分最多、也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其中,部分发挥债法总则功能的合同编通则,又因体系性强、抽象度高而格外“烧脑”,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崔建远教授所著《合同法总论(简明版)》,为我们学习合同编通则的不同阶段提供了一把常用常新的钥匙。
1
于初学者,本书是纵览合同法辽阔版图的登云阶梯。
如果说通用的教科书是直梯,帮助我们快速入门,本书的编排与论述则更详尽细致,如一步一景的旋转云梯,引领我们步步登高,完整遍览合同法原理。合同法规模庞大、规则众多,我们在初学时围绕主干知识展开,固然有利于辨明“筋骨”,但如果忽视对“血肉”即具体规则与细节问题的拓展学习,合同法的整体形象就容易被模糊甚至扭曲,导致对合同法的掌握停留在纸面,在分析案例时“发怵”。本书特别重视在一般教科书都会介绍的基础原理外,对交易与司法实践中实际运行、应用的合同法具体规则做深入阐发,论述了生活中的合同法、现实中的合同法。在课外,对应教学知识点查阅本书相关章节,有助于查漏补缺、精益求精,掌握那些易被教科书一笔带过,却重要而不易理解的知识要点。例如,我们通常熟悉于把合同描述为一种双方或多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抽象界定,本书开篇却用数十页篇幅掰开揉碎辨析“合同”的概念,将民事合同与商事合同的异同娓娓道来,使我们能在接触具体规则前,先对合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有提纲挈领的认识,注意到“合同”不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而可能在不同场合有不同侧面和特点,如此,我们学习具体规则时就更有方向。又如,通常的教科书涉及合同解释时,主要是列举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解释方法,并叙述它们的学理界定。初学者阅读后往往只是了解了这些解释方法的存在,却对具体应用仍感陌生。本书在合同解释部分不停留于此,还结合实际讨论合同名称、注脚、序言、印章等具体合同现象应当如何解释,使原本抽象的合同解释规则变得生动鲜活、易于理解。
2
于温习者,本书是品味合同法全貌之美的学问盛宴。
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律所招聘测试等专业考核时,我们常常需要系统复习合同法知识、增强应用技能。如果我们局限于温习课堂所学或阅读简明教科书,那就和其他应试者仍然处于同一起点,在需要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的场合,就不具备知识上的竞争优势;如果计划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取得进步,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则往往茫无头绪、难辨优劣。此时,我们特别需要一本既具有深度、又体例完整、还内容可靠的体系型著作,作为教科书、课堂学习之上的“进阶秘笈”,整体拔高我们的合同法水平。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知识齐备、说理透彻的“武林宝典”,尤其适合我们通读以塑造全面的合同法知识体系。在理论性方面,本书重视“较真”概念,有助于我们精准搭建知识框架。例如,面对理论和实践中层出不穷的“非典型担保”,本书不满足于人云亦云、照单全收,而是紧扣“担保”所具有的从属性、补充性、保障债权切实实现性等质的规定性,在第十章辟专节澄清“担保”与“担保作用”的区别,帮助我们辨析“后让与担保”、差额补足承诺、流动性支持、特定账户等具有经济上担保作用的生活现象究竟是否属于民法上的担保。阅读完这部分论述,我们就能以“担保”概念为核心,融贯物权法和合同法中关于担保的制度与规则。在应用性方面,本书善于运用案例辅助论述。有时,案例穿插在正文中,以平实的生活语言巧妙例证复杂的规则,引人入深;有时,案例被专辟为一节,如“预约的案例分析”“承诺的案例分析”等部分,这些完整的案例分析使我们能在研读完相关理论后及时“练手”。我们可以自行将所学用于分析给定的案情,再与书中的解析相互印证,判断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
于深研者,本书是窥探合同法问题精奥的研究范例。
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课程小论文乃至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时,我们需要充分梳理既有观点,并有创新性地论证自己的见解。在写作时如何既新颖又有价值地找准角度、运用素材,往往令我们“抓耳挠腮”。这类写作的技能,很难通过聆听讲授的方式习得,而往往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琢磨领悟。此时,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范例,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是好的研究、怎样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作为我国合同法领域的权威作品,本书对疑难问题的深入研讨,不仅为我们找到“真问题”提供了灵感,还示范了如何既合理借鉴域外成果又紧密扎根我国大地,在回应实践诉求中求得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案。例如,尽管本书赞同日本法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立场,却不盲从日本把债权让与界定为准物权行为的学说,而坚持债权形式主义的一贯立场,论证了债权让与系事实行为,这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问题上保持理论的统一性,使自己的论证前后一致、逻辑融洽。又如,本书关于借名登记的出名人处分不动产系无权处分的论证、关于违约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要件的探讨、关于交易的整体解释的提倡,都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且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实践需要的独树一帜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些叙述往往并不浅显,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完整跟随本书的论证过程思考有关问题,也就能同时领略中国自主合同法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为我们模仿和学习科学、管用的合同法思维提供了良机。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