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死于对稳定的焦虑——评《公天下》广西师大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死于对稳定的焦虑——评《公天下》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04-03 14:34:29  来源: 东北网   
 

  吴稼祥先生是个善于总结的学者,在新近的《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新民说系列)》一书中,吴先生便一边行文一边总结公式,甚至引入数学与几何学进行论证。对中国先秦时期的详尽的政治模式分析让人感兴趣,对汉以后的大略的分析也颇能说服人,虽然政治与历史是否真依照数学方式运行,我们可以讨论,但作者在其中发现的种种定律、公式让人颇为赞叹,所以作者自言“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吴先生也许在借古讽今,但论到“今”时,却早早刹住了车,借古是允许的,讽今却有政治风险,这倒也让人理解。其中,吴先生对“稳定”的分析让人信服,这一部分,他侧重率述了“稳定悖论”,在此不妨引述一下:

  稳定悖论(一)是依附悖论(追求最大稳定,导致最大动乱):为了稳定,让所有人依附土地,但由于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快于粮食增长),又导致周期性流民浪潮,并诱发动乱。稳定悖论(二)--大居正悖论:为了稳定,确定嫡长预立皇储制,结果,不肖子上位,为权蠹所用,祸乱天下,更加不稳定。稳定悖论(三)--内外悖论:用外戚抑制宦官以安朝廷,外戚篡权,如西汉;用内侍宦官抑制外戚以安朝廷,宦官作乱,如东汉。稳定悖论(四)--癌变悖论:为了稳定,必须依靠着庞大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的加速膨胀和过度剥夺,则导致民不聊生、人心思乱。稳定悖论(五)--“世不过三”悖论:为了稳定,所有开国帝王都要集中并加强皇权,希望传之万世;但权力越集中越易于腐败,不过三世,便开始腐烂,等待被摧枯拉朽。稳定悖论(六)--外患悖论:冷兵器时代,要抗御蛮族入侵,自己必须野蛮化,如秦帝国;饱和统治和高压稳态导致罹患“肿瘤-痈疽-艾滋-瘫痪综合症”,被蛮族征服,被野蛮化,如元帝国。然后作者问“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下行螺旋?”作者的答案是:“大公”天下。但基于某些顾虑,作进在此说得很泛泛,语焉不详了,于是,我们对作者如何看待与建议今天的局面,就只能猜测而不能明知详解。

  我之所以对稳定这一主题有兴趣,因为此前看到的数据。据《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显示,中国的军费开支增幅是12.7%的双位数增幅,为6011亿元;但另一方面,公共安全开支增幅达13.8%,无论总额还是增幅仍再次超过军费开支,为6244亿元。国务院总理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要“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维稳能力”。到了2012年,据《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表显示,国防预算为6702 .74亿元,公共安全支出预算为7017 .63亿元。冒着某种“简单化”的风险,公共安全费用,一般被人们称为“维稳费用”。

  巨额的维稳费用是不是在表明:稳定已成为当今的第一心头大患?甚至比国防让人紧张?

  稳定的原意应该是平衡,跷跷板式的平衡。几乎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因为绝对的平衡只是一条线,线是没有宽度的,只能是大致的平衡,或者此高一些,或者彼高一些,但必须保持在几乎水平的倾斜度以内,否则其中一头就会压到地上而另一头跷起来。政治也是一块跷跷板,政府是A,民众是B,各在跷跷板的一头,当两头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平衡之时,就会出现吴稼祥先生所言的“黄金时代”,诸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按吴稼祥先生所言,这是因为有多中心治理或者说凹面分权,对规模压力有所缓解,压抑了中央政府集权的最大化冲动和“四大偏好”(个人崇拜、资源动员、稳定、一元化也凝聚)。但目前中国对稳定的理解在政策上也许有误,不是将稳定理解为“平衡”,而是“现存局面”。所有威权国家都有将过渡性暂时策略变为既定政策,以维护某些阶层利益的爱好与冲动。应该说,中国政治社会尚未趋于党政与民众的平衡状态,在众多领域固定临时策略的偏好与实施,使得政治社会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党政掌握着跷跷板的角度权力,使得“现存局面”是民众被高高跷起悬在半空的危险状态。要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体现于社会中的“维稳”。“维稳”原意应为维系平衡状态,但实现意义却变成了维护现存局面。于是,因为“稳定悖论”在起作用,你越是维稳,社会越是不稳定,施与一个力量,必然也就承受着相等的反作用力,最大力量地维稳,结果一定是最大可能性地不稳定,因此,维稳变成中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势所必然。

  对稳定的偏好是建立一种历史乐观主义的假设上,这个假设是:历史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停止下来而不变化,如果变化,也一定是如执政者所愿地往想要的方向变化。基于这种可笑的历史认识以及荒诞的乐观主义,维稳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从未停止过,从夏桀到商纣王到元朝到清文字狱,都是在维稳,但都因为维稳而导致亡国或者严重削弱了国力,可以说,所有维稳都得到了相反的历史效果。那么,历史上不是可以在维稳的外力下不变化呢?有正常智力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抵挡住变化本身,变化是不是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人所愿呢?答案是,要看这个外力是恢复平衡还是继续恶化非平衡,如果是平衡,可能会如人所愿,如果继续是非平衡,后果往往是被反弹的跷跷板弹出局。

  当中国在维稳的开支预算上,超过国防之时,也许我们可以对照吴稼祥先生所论述的“稳定悖论”,大居正悖论与内外悖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无法判断,但众多悖论是存在的,比如农民工问题与户籍问题,比如官僚机构的问题,所谓的“和平演变”问题,以及“野蛮化”问题,这些都可以大致对应上余下的四种稳定悖论。但这些悖论如今并不并视为悖论,而是被视为可以用政策与武力解决的“问题”。悖论是不可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体制来消除,而问题是可以被搞定的,将悖论视为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解决悖论,这就构成了某种“元悖论”,让悖论更加坚固。错误的看法与解决方式比问题更为可怕。按照吴稼祥先生的分析,在以人治为主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稳定悖论是难以消除的,除非要做到“大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党天下,并且实行选票制,才有可能消除这些悖论。但《公天下》一书就在此戛然结束,留下无尽的阅读遗憾与无尽的对现状与未来的想象。

  再回视历朝历代,多少依靠造反或篡位得来的皇权,最终都死于对稳定的焦虑上--稳定悖论真是历史隐秘的常识啊!



  来源:东北网2013年03月30日http://publish.dbw.cn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见解新颖 立论牵强——评吴稼祥《公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3.05 10:30:53)
  •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新民说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1.25 16:00:5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