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点一盏不灭的心灯 读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点一盏不灭的心灯 读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4-15 14:38:42  来源: 竹影清梦博客 
 

  《大夏书系·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谢云 

  谢云,网名江湖一刀,我们习惯称他刀哥,因他为人仗义豪气,挺有大哥风范,尤其酒酣耳热之际,嬉笑高歌,狂放狷介。但他的文字温婉细腻,娓娓道来,如清泉流溪,澄澈明净。“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之类说法,在他身上似乎对不上号,但外在的放旷与内在的细腻,却能有机地统整在一起,并没有显豁的分界。

  他有一群铁杆粉丝。近的,远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因为他的文,也因为他的人,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对教育有着类似宗教般虔诚的情怀。所以,得知他要出版关于“禅学与教育”的书,我一点都不感到诧异。以他的悟性和才情,从禅学的角度来梳理和解说教育,我想一定也是美好和精彩的。

  得到他的赠书,一看封面,就非常喜欢:浅绛色的底纹上,有类似干裂大地的细纹,素净、辽阔、苍茫。一盏如豆的油灯,灯光柔和而明亮。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

  点燃心灯,照亮自己

  冷的冬夜,围炉而坐,煮一壶茶,读此书最为惬意。从序言读起,一些句子如珠玑闪烁,被我用指尖捉住,记录在心。尤其是“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最为动人——小尼姑茹素自小遁入空门,经书读得越多,心中杂念愈加丛生。她很是迷惑,师傅让她回去点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又不留下影子。她回去照做,一盏盏点亮了,却发现影子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她在黑暗的禅房才获得彻悟。

  生活处处有禅理,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和领悟的心灵。教育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谢云说,“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教师就是“燃灯人”,首先要点亮自己,才能更好地点亮学生。对此,我深以为然。从教19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今天的教育现状有多沉重,也非常清楚教师工作的清苦与繁累。教育教学工作的细碎与繁杂,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紧紧地将我们的心囚禁着。天长日久,累的累了,倦的倦了,厌的厌了,连挣扎的愿望和冲动都没有了。加之浮躁的世风,犹如“万灯”齐亮,周围人影幢幢,分不清哪一个属于真正的自己,面前只剩下眼花缭乱的茫茫。

  眼前茫茫,内心自然更惘惘。此时,唯有“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才能从惘然中寻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力量。很多时候,我们所缺乏的,正是点燃内心的“光明因子”。经常有人说,某某地方的什么活动搞得好哟,某某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哦,某某教师的课上得真是太有味道了……满是钦羡之意。接下来便哀叹:可惜啊,人家那里政策宽松,教师团队人心齐,素质高……仿佛,都是客观原因造成,而与自己无关。

  谢云通过小尼姑茹素悟道的公案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黑暗,也不是“万灯”的迷惑,而是要向内心寻求力量,才能真正驱除黑暗,点亮自己才是永恒的,外在的光亮是靠不住的。以此发端,整部书每个章节都以禅理故事导入,阐明禅理要义,结合教育现状深入浅出地分析,指出教师精神世界存在的普遍问题,再以古今中外的实例明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谢云告诉我们:教育首先要解决,不是体制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即为师者对自身和教育的认识、态度、情怀等等。

  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越来越多的外在束缚和单调琐碎的事务,就像笼罩在教师心头的乌云,或捆缚心灵的丝线,令人感到厌倦和恐惧。我们中的许多人,逐渐失去了拯救和解放自己心灵的意识,不愿意主动寻找潜藏在内心的“光明因子”,一任自己在繁复的工作中沦陷,或麻木地行走,痛苦迷茫,找不到方向。但是谢云说:“我们至少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脉动,关注自己的精神走向,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关注自己所面对的那一张张面孔,那一双双眼睛,那一个个花朵般娇嫩、始终渴望向上的孩子——他们承负着可能美好的希望。”他通过众多的禅宗公案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保持清醒的自觉,无限地向内寻求自我的力量,学会悦纳自己,丰富自己,成全自己,让心灵始终处于饱满、温润、明亮的状态,在照亮自我生命的同时,更好地将学生的生命点燃。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也这样强调: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我想,认识自己是谁的过程,其实就是点亮自己的过程。这世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镜子,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和长处。我们互相参照,各自反省,但谁也最终成不了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原创的生命,任何复制和粘贴都只能成为拙劣的盗版。我们,都需要点一盏心灯,真正照亮自己独特的人生。

  幸福之感,需要修炼

  我总觉得,握在手里的这本书,书名的主标题应为“禅里的教育”,副标题才是“幸福教师五项修炼”——当然,这只是我的愚见;出版社所确定的书名,我想也自有其深意,把“幸福”放在首位,凸显出为人师者拥有幸福感的重要:正如谢云所说“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交给别人”,缺乏幸福感的教师,也绝对不可能传递给学生以幸福的体验。

  在沉闷、逼仄的教育现实里,教育体制的严苛、拘囿,教育生活的繁琐、庸常,作为普通教师,想要拥有幸福的感觉,实在很难。但是,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教育生涯却那么漫长。怎么允许我们捱着日子等待放学,等待放假,等待退休,将短暂的生命虚度?

  谢云认为: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除了技术与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教师应通过“修正行止”,来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为此,他提出了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得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这五项,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某些老师心地柔软,在教育过程中却缺乏机敏的智慧,经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而某些老师相当聪明,能力也强,但对于学生,态度过于强硬,甚至非常功利;还有部分老师,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漫不经心,又吊二郎当,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投入,素养的修炼。

  针对如此种种情况,谢云在书中不遗余力地诉说柔软的温度,智慧的力量,宽容的成全,绝活儿的魅力,担当的重要性。每一篇,每一则,都从禅故事引申开来,剖析,诠释,再举例说明,甚至“低声下气”地恳求:我们能不能再温润一些,柔软一些?我们能不能像母鸡孵蛋那样,用生命的体温去捂暖混沌的小生命,在合适的时机,与渴望破壳的生命啐啄呼应?在他笔下,教师应该是温润的、柔软的、宽仁的,如禅师一样淡泊宁静,智慧超然;学生是娇嫩的花朵,不染尘埃的天使,充满生命张力的雏鹰。教育,就是教师用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精神光辉去感染和点亮学生,让他们慢慢地觉醒,成长,找到自己。

  曾经读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谢云早年写诗,是“曾经的诗人”,当他把诗意的心境转移到教育阵地上来,对于教育的言说,也既有诗人的丰沛想象,又有诗意的相信与期待。他劝慰和鼓励每一个教师,用一辈子去写教育的诗篇。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这也让我想起吴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一切感受都注定是“套餐”——倘若,我们能用在学生心灵写诗的态度,对教育工作投入最初、也是最深的爱,那么,幸福感也将伴随着“套餐”不请自来。

  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因为,职业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觉。

  谢云所提出的“像禅师一样做教师”,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确实有些高,有些难。但是如他所说的:“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也许,正因职业幸福感不强,才需要我们不断修炼。

  守心若素,生命如歌

  禅宗特别讲究“心”字。心静,心净,心境。处处唯“心”是问,唯“心”是从。教育,是关乎心灵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交流,并产生心灵回声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当然也就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响。

  禅门认为,修行悟道,最讲求内心的安宁与清净。教书育人,也应当尽量摒除外界喧嚣的影响,守住一颗清净安宁的心。如果外界生活太混乱,我们甚至需要回归内心的世界,把自己躲藏起来。不人云亦云,不随意盲从,守心如素。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总是更能安静地偏安一隅,守住做人的底线与良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他甘愿从容坚定地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在单调中有恒定的节奏,不急不徐,不慌不忙。因为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是“静悄悄的革命”,犹如老农种植庄稼,除适时翻耕、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外,更需要顺应植物的生长规律,静待花开和结实。

  从这个角度去读谢云的“禅里的教育”,才能真正领悟其写作此书的良苦用心。

  谢云认为“最好的教育总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在《就像载歌载舞的水》一文中,他通过丰富的事例来佐证“不动声色”的教育效果,强调了“水的柔情”不仅会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而且在水的打磨和雕琢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在“载歌载舞”中获得快乐,以此表明师者的情怀和态度,应该如水般充满温婉柔情的力量。

  在《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一文中,他从“教师生气”这一现象入手,以金代禅师种兰花之事来喻指教育,强调心态的重要。他说:“我们不是为生气来当教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来教育学生。”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作为孩子的领路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生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孩子弄得更加手足无措。如果孩子犯错了,师者能以宽仁之心待之,以智慧方式点拨,不仅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自己的心也充满快乐。

  禅宗特别重视“心”,认为人心是能大能小的,同是一颗心,心态不同,容量就差之千里。谢云通过无德禅师的公案来言说“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的道理,并以雷夫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长达20多年创造“第56号教室奇迹”之例,委婉地告诉教师:教师的心眼与气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眼与气量。一个只着眼于分数、绩效、奖金的教师,不仅他的心里是装不下孩子远大的未来,也会把自己拘囿于一个窄小的天地。

  面对教育现状的沉疴顽疾,谢云不是采取指责和抱怨的态度,而是用“指月之手”不断引领更多教育者,去发现和创造可能的光明与美好。在《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一文中,他说:“我始终相信,即使是黑暗的深渊,也总会有某种光亮可以期待;即使是铁板一块,也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他以文字广种这种信念,以言说激励愿意醒来的教育者,以行动感召一只只“蜜蜂”,带领大家努力构筑“局部的春天”。他说:“让我也做这样一只‘激动’的蜜蜂吧——尽管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知道,那丰硕的蜂房里,‘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就我所知,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像一只忙碌的蜜蜂,奔走在教育的田园中,不管别人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坚持着酿自己的蜜。

  现在,他终于酿出了这样美好、甜蜜的一滴——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他平凡的外相下,那颗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历经沧桑,依然虔诚而火热,不断用文字和行走的方式,向散布在四方的美好教育人,发出殷切真挚的召唤。



  来源:竹影清梦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7a2250101fbb5.html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教育科学出版社《差异?差距?》中国校长美国考察笔记 (2013.04.11 9:08:06)
  • 教育科学出版社《幸福与教育》: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2013.04.11 8:44:52)
  • 《驻在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04.10 10:16:23)
  • 人民教育出版社《别辜负了南极》 (2013.04.10 9:24:25)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教育的裂变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 (2013.04.07 16:12:59)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专有统一标志及使用要求 (2013.04.03 10:21:30)
  • 教育是心灵的对等交会过程《山童岁月:通向孩子心灵的15条小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3.19 8:43:49)
  • 读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阿多尼斯《在意义天际的写作》:诗人能够做什么 (2013.03.18 10:08:26)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出版 (2013.03.15 10:54:20)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成为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络员单位 (2013.03.15 8:05:47)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