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人大社《中国人类学史》(意大利文版)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人大社《中国人类学史》(意大利文版)
中国民族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Tommaso Previato和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教授Andrea Enrico Pia
2013-05-20 18:02:49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为庆祝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在西方出版20周年纪念日,意大利SEID Editori出版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通力合作,推出了另一本意大利文版著作《中国人类学史》。意大利SEID Editori出版公司是“世界人类学”领域出版的先驱,旨在消除西方人类学传统和其它人类学方法间的知识鸿沟。本书得以由意大利文出版,要归功于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和威尼斯大学教授雷欧纳多·皮阿瑟尔的大力支持,雷欧纳多·皮阿瑟尔教授也是意大利早期倡导“世界人类学”的学者之一。

  本书作者胡鸿保 、王建民、张海洋都是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本书中文版早期主要作为中国大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类学手册使用,它记载了中国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和结晶,介绍了中国主要民族亚文化群领域研究的智者。本书以深入的学科视角,采用历史叙述的方式描述今日中国人类学的理论和经验定位。

  例如,本书第三章谈论了中国社会适应新兴单民族国家结构的必要性以及铸造新的知识体系与其匹配。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都全面分析了现代化的学术披露是如何在学科中发展的以及中国是如何借鉴并重新概念化西方特别是美国和苏联的理念建立自身独特的科学——真正的中国人类学。第四章和第七章阐述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期间,用这种新的人类科学作为工具减少社会摩擦,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同样的成见在日本泛亚运动中也有所体现,泛亚运动突显了台湾和中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利益。本书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深入讨论了中国向社会主义集中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于人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并最终激发了对中国农村和汉民族研究的蓬勃发展。方法也在这一时期不断转变,包括所有的子学科和人类学的相关学科,例如马克思人类学、少数民族和民间研究以及农村社会学。最后,第一章和第八章解决了社会科学家是如何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接受训练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作者誉为中国人类学的“文艺复兴时期”。作者还表示,这个时期也是学者解决人类学地位问题及其与所谓的姊妹学科关系的时期,所谓的姊妹学科包括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并通过以上的努力,确立人类学自身在当代学术界的地位。

  本书包含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人类学方法和观点的历史数据,推测中国人类学的起源。与国学和其它古代文明和早期帝王时期中国综合性研究不同的是,本书证实了知识的不断系统化意义以及近期新概念和想法的演变。

  以比较的观点看,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其展示了中国人类学如何在没有直接解决“双重性”问题的前提下发展的。事实上,任何人类学的描述都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并最终成为结构和科学客观事实的客观问题。在西方,这种复杂的问题将会被巧妙地转变为一个方法问题——人类学家怎能在同一时间证明社会现象的语音学和音位学?他们是如何对于他们观察研究的现象保持客观或者中立的态度?这既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分析问题。然而,中国传统通过对事物采用实用主义立场的方式明显回避了这个问题。事实上,中国人类学家很少有机会研究中国礼仪之外的文化。反之,中国科学家通常专攻他们自身的领域,分析少数民族或者研究汉民族村与印度学校的时尚相似点。因此,中国人类学不可避免地已经发展为一个概念化的学科,这个学科与西方的学科理解有所不同。

  在这个方面,有人可能会指出考虑到一词多义的现象,民族学术语的所有翻译都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有人认为鉴于口头翻译和物质文化,民族学与民俗学或者民俗研究是对立的,认为它与社会现象和符号体系有关,旨在揭示它们的潜在的结构。然而,Minzuxue最好的解释就是一个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的特别分支研究。少数民族在中国是一个法律术语,它证明了后者解释的关系。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人类学家正尝试在媒体和学术界客观化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异。前者实际上成为了56个民族,这就与先前的民族国家团体相一致。这个过程是由对三农问题或是三个主要农村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对于汉族农民大量的社科文献所得出的。中国民族学科如此的难以界定,是因为其矛盾和相反的假设的复杂性决定的。

  《中国人类学史》正式解决这个早期的却又被人忽视的问题。本书将在意大利及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现代及当代社会的矛盾和文化动力进行有效的讨论。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