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英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英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周报社 师传宝   安庆市教研室 陈俊
2003-01-09 15:41:29  来源:  
 
 十几年来,我国的外语教材建设“一套教材打天下”的局势已不再存在,英语教材呈现出“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可喜局面。教育部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之相应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四川版、江苏版、广东沿海版等,上海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等。到目前已有20多套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但是,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认为:

 首先,教材内容过多、过繁,每周四课时(小说两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过去的统编教材虽然过时,但并非一无是处,其简捷、明了、脉络清晰仍是一大特点,我们应从新编教材和统编教材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要一分为二而非一棍子打死,要扬弃而非抛弃。

 其次,教材的词汇量仍有增加的可能。根据清华大学程慕胜教授对中外学生每课时英语词汇量的纵横比较和青少年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我国学生每课时只需记忆两个单词,不及过去、不及国外,翻倍增加也不为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此已做出具体的要求,这是一个可喜的兆头。

 再有,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教材内容除了体现西方文化外,应该适当体现中国文化。南京大学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上以《“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为题,论述了应把中国文化的英语有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的英语教学之中,这是值得我们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教材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编入一些中国人写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加强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教材编写的思想性进一步完善。外研社版安徽《小学英语》等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套教材8册中每册均有一个中国文化单元,给人新颖、亲切之感。

 还有,教材、教学要进一步渗透教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跨学科的内容,进一步体现最新的科学成就,充分显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编写的时代性。

 第五,我们认为,英语教学是TEF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而非T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我们要立足于“学得(Learning)”理论,而不囿于“习得(Acquisition)”理论,进行教材编写,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学习英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掌握语法是中国人学英语的一根好拐杖,有助于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习英语,不宜过早放弃。我们的教材编写与日常教学要将功能、话题、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后,教材的编写可以更趋多样化:譬如小学到初二设立基础版本(以听说为主,兼顾读写),初三以上设立提高版本(以读写为主,兼顾听说),大纲列出的日常交际用语可在基础版本中安排完毕,这也是避免教材内容过多过杂的有效途径之一;城乡差距较大的地方可以编写城市版、农村版教材,从而使教材的可读性更强、收效更大。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地区编写起点不同的、从小学贯穿到高中阶段的“一条龙”英语教材,避免以往各阶段英语教材互相不衔接或重复浪费的问题;人教社的PEP ENGLISH与外研社版的《新标准英语》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来源:光明日报2003.1.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