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2013-05-31 16:06:29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小说家是这个样子,我再讲另外一种类型词人,我讲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大概十多年前开始引起人的关注,此前不了解或者是学术界根本不把这个人当回事,那就是顾随。这个人是毕业于北大,但是感兴趣的是古典诗词,因此读书的时候两个感兴趣的第一喜欢古典诗词,第二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有了顾随既不同于今文学家,因为他的古典诗词的兴趣,也不同于旧派文人,他有政治激情。而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奇妙的结合。这就是顾随先生以及几年前出版的《顾随全集》。《顾随全集》很奇怪,基本上是创作和真正的学术只有一卷。这个教授是什么样的教授?是一位教授的再三呼吁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叶嘉莹。如果没有叶嘉莹我们早就忘记了顾随。今天我们说顾随是大师,那是经过叶嘉莹20年的不断的呼吁,走南闯北不断告诉大家说我的老师很伟大。20年后有了这样的书。《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要是在20年前你这样说没有人相信,而且大家觉得很好笑。但是20年过去了大家认为顾随值得关注,我也是后知后觉。我今天谈的顾随。

  顾随早年在各个中学和大学教书,1940年代进入了辅仁大学。诸位必须明白,在北平的大学里面有一所大学的主办率德国的教会,德国跟日本是同盟,所以在1940年代抗战期间北平的大学里面有一所大学可以不升日本国旗,不唱日本国歌,那就是辅仁大学。所以集中了很多人才,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老师中有一个当初不是特别了不起的,今天看来值得关注的顾随。学生中有一个叶嘉莹,之后叶嘉莹再三说我的老师了不起的时候说,凡是上过老师课的人都明白,老师每次走上讲台,找到一个他当时有所感发的话题,然后引申发挥,层层深入,讲了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周不止。诸位你要是教过书你就明白,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则的。你有一个感慨就开始说,这个感慨跟教学规划没有关系的,他不考虑今天讲的是宋词还是小说,还是政治经济学。我感兴趣的题目一而再,再而三论述,而且讲得非常精彩,学生们能听得非常入迷。好,这样的教授讲课。叶嘉莹说他讲课的时候飞扬变化,一遍成行。像禅宗的说禅一样。这种翻新出奇、比喻思路让你特别惊叹。学生们跟着他不断地进入他所设想的、渲染的那个氛围和世界。不只是叶嘉莹。我想说另外两个,一个是做红楼梦的周汝昌,去年刚去世,他写的回忆文章。先是叶嘉莹在不断地呼吁,接下来有很多他当年辅学生出来写回忆文章,说确实她说得没错,我老师讲课就是了不起。

  这位周汝昌说我的老师顾随一生兼为诗人、词人、戏曲家、文学家、书法家、文学鉴赏家,职人学者,但是所有的东西说起来最了不起的是课堂上的说法,那是一个艺术大师,凡是听过他亲身讲课的无比倾倒、惊叹。而另外一个做散文诗的北师大的教授也去世了,郭预衡先生说,老师讲课时,讲古人的诗,也讲自己的诗。有时站在讲堂上,一语不发,也是无言的诗。因为在老师身上不仅是学问,更多是诗。别的老师是百科全书,而我的老师浑身都是诗。换句话来说,他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你的诗的境界里面,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而这样的学者为什么会被遗忘?

  晚年的时候他的女儿问他,你这一辈子到底想当作家还是想当学者,因为这个人的气质导致他在这中间犹豫。最后说,其实我更想当作家。换句话说这个教授是想当作家的,他的写作之所以不被今天关注,是因为他写的是古代诗词和戏曲,而不是现在流行的长篇小说或者新诗。另外跟他的写作有关系,他一辈子真正的著作就是《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各一件,合起来也不到20万字。而这些东西是1942年,他的学生跟他聊天说你还是写一点东西吧。把你的讲课写下来就行了就像你讲课一样,所以这两个书都是一首词一首词的解说,有非常精彩的发挥,但是不是论文。

  什么时候开始写论文,这位先生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写论文,一写论文简直是惨不忍睹。他的论文引一段马克思,再引一段高尔基,然后现实主义就出来了。他不会写论文,他不适合今天的学术体制,不会写论文。换句话说这个著名教授不会写论文,但是会讲课,而且讲得很好。而且整个论述是按照这个思路讲的。回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教授凭什么来判断?这一百年中国大学史说某某人是个好教授,是个大师的时候,说的是他的著作。请大家注意是教授,教授的正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你可以说有人口才好,讲台上发挥得很自如。有人内秀,书斋里面写得更好,有人两者都行。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一百年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评判教授基本上靠他的著作,而不考虑课堂。这才有了在叶嘉莹再三奔走呼吁之前顾随长期被我们忽视了。其实不止是顾随,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有一个教授罗庸也是同样,罗庸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两个最会讲课的,一个是闻一多,一个是罗庸俗。今天闻一多大家都知道了,因为他被暗杀了。还因为他的学术研究做得很好,加上他的新诗写得好,而这位罗庸先生只有一本薄薄的书,主要的工作是课堂上的表现。而课堂上精彩的教授因为没有落实为文字,长而久之被我们遗忘了。而这对今天的教学评价也是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谈大学教授评价的时候还是以著作,而不太考虑他的课堂。其实大学不是研究院,课堂不是实验室。

      (顾随讲坛实录《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凤凰卫视2013-05-14《开卷八分钟》《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2013年05月14日
      来源:凤凰卫视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梁文道:我时常觉得自己读书太少所知有限,那么尤其是像中国古典文学这么庞大深远的一个领域,我知道的简直是少到连皮毛都不足以去形容了,你比如说举一个例子,那么像最近有一本书就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其实去年出版的了,那么从去年出版到现在一直被很多爱好文学的朋友谈论,大家都觉得看了这书简直是如获至宝,那么这时候我才后知后觉把它拿起来看,才发现它的作者顾随先生难道不就是我们都很清楚都很熟悉的叶嘉莹老师,叶嘉莹先生,这位全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家,他的师父他的老师。

  那么这位顾随先生其实我再看才发现他有另一个笔名叫苦水,是民国年间一个小说家,而且这个顾随先生很特别,他过去在北京大学读的是英文系,所以他是一个典型的民国时代的一个学人,就是中西贯通的这么一种大家,他上课就启发了许多的后来学子,比如说他在任教辅仁大学的时候就教出了像叶嘉莹老师这样出色的弟子。

  而顾随先生过去曾经90年代在大陆也出过好几本书,当然是遗作了已经是,那么那些书出版的时候也很多人注意到,你看我就今天才有机会认识到顾随先生的厉害,就谈这本,《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很多朋友觉得这本书会让人想起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那么但是其实是各有不同,不一定要强行来比较,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一点是什么呢,不知道是不是他们那一代人上课的特征,就是说到哪就是哪,那么真的配上了这本书名感发这两个字,所谓的感发就是有感而发,明明是要跟大家讲一件事,上课的时候说着说着就跑马跑远了。

  但这个跑马跑远了又怎么样呢,你比如说看叶嘉莹老师在这本书里面写的序,他说先生之讲课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词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难得的好教师。

  那么这个讲课有这个讲了一小时,说是要讲诗,居然连一句诗都不讲,表面上看来以为都是闲话,实则上所讲的却原来正是最具启迪性的诗词中之精论妙义,正是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么厉害,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比如说我看这本书,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讲韩愈的部分,因为以往我们一般不太把韩愈当成大诗人。

  讲到唐诗的时候,不会觉得韩愈是特别出类拔萃的一个诗的一个才杰,那么然后一般人要谈韩愈的诗也谈的不太多,但是这里面偏偏有讲叫退之师说,我们看他怎么讲,他这么说韩退之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怎么解呢,他就引述了当时在日本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小泉八云,这个小泉八云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介绍,也是个怪人,一个英国人跑到日本入了日本籍。

  小泉八云把诗人分成两种,一诗人,二是什么呢,诗匠,然后呢顾随就说了,我也不肯把韩愈叫做诗匠,但他又不算是诗人,那该叫什么呢,不妨名之曰poemwriter,作诗者盖做诗人甚难,虽不作诗亦可成为诗人,那么但是呢像韩愈这种人他不能叫诗人,因为在顾随标准下能叫诗的人恐怕很少,诗匠很多,他介乎二者之间,就叫做写诗之人作诗之人。

  说完这你以为他要讲韩愈的诗了,不,他又开始说起来中国文学尤其在韵文上面有两种风致,一种叫夷犹,一种叫锤炼,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是因为他讲韩愈的诗我们欣赏他学习他,学习他锤炼,但是没想到老先生这么一讲开夷犹又讲下去好长一段时间,夷犹这两个字一般今天我们大家都不太好解了,夷就是蛮夷的夷,犹是犹太人的犹,这夷犹按照一般的解释我们把它当成是犹豫不决这个意思,但是很明显夷犹这二字他的意思其实是远远超出我们一般理解的犹豫不决的那个意思,比如说这里面开始讲到夷犹是什么呢,他说夷犹有点像飘渺,但是他说中国文学不太能表现飘渺,所以最好叫夷犹。

  夷犹,比如说举个例子,《楚辞卜居》里面说泛泛若水中之凫,凫是那种水鸟,泛泛若水中之凫这就叫做夷犹,为什么这叫夷犹呢,是这样的,你说这个鸟泛泛若,游的泛泛那个感觉那个样子,他要用力他游不了水,但是呢你要是说他很用力在游,又显得不太自然了,那么又有点用力但是又显得自然,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个水鸟在水中如人在空气中,这叫什么,这叫自得了,自得就是夷犹这两个字,然后老人家就说了一大堆夷犹如何如何如何。

  那么中间忽然又谈到一些对于诗的观念,这个诗的观念也是能够让我们很多喜欢文学想写文字的人会有启发的,比如说他讲到形容词别用太多,太多了就不给人真切印象,这个我想今天写官话套话的人大概都心里有数,有力的句子多为短句,写在字典上绝不会二字完全同意,那么要找恰当的字呢用的是什么呢?是理智而不是感情,而且要懂得观,要能够观,观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就是观察,那么后面他又提到了观是什么,观必须要有余裕,也就说孔子讲行有余裕,则以学文,历史尽了你就不能观看自己了,只注意使力就没有余裕来观了,诗人必须养成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余裕,那么这个时候你写景有余裕、北极喜极也有感到情真的时候,那么必须要等这个激烈的到头了,过去了才有这个余裕回头来看,好,讲了半天锤炼他刚刚开始讲的,那韩愈的诗老人家到了最后果然就只拿一首韩愈的诗说了几句也就结束了,那么你想想看,当年叶嘉莹他们做学生的时候,上课听老师是如此讲课学到很多东西,今天老师上课这么讲东西肯定评分很低,而且还挨骂。

  梁文道:今天让我们继续跟着已故的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领域里面跑点野马,继续给大家讲这本书《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那么在这本书里面我觉得最独特的地方是看到顾随先生对于中国诗人的一些品评判断,很好玩的,比如说有些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的大诗人,比如说像李白,我发现老先生对他其实很不客气,几乎关于李白的部分主要都是批评为主的。

  怎么个批评法,我就举一个这里面最简单的例子,一般人都说李白写诗豪迈,很喜欢有豪气,他就说到《将进酒》、《远别离》最可以代表太白作风,太白诗第一有豪气,出于鲍照,早年的另一个诗人,而且架于其上,但是豪气这个东西很不可靠,怎么个不可靠呢,比如说颇近于佛家所谓‘无明’,也就是愚笨,李白这个豪气叫介乎愚笨吗,他这么讲,一有豪气则成为感情用事,感情虽非理智,而真正感情也不是豪气,真正的感情是充实的、沉着的,所以他就比较喜欢杜甫。

  但是豪气就不充实、不沉着,容易流于空虚浮漂,比如说他举李白《江上吟》其中一句当例子,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很有名的句子对不对,老先生却说这个汉水本向东南流,不向西北流,所以功名富贵不能长在,太白这两个句很豪气,但是不实在,只是手腕玩的好而已,乃是一种花活,并不好。

  这还不只是这样,他接着下来还要说到很多人歌颂的《将进酒》,他说《将进酒》怎么样呢,他说《将进酒》这首诗不免俚俗,他说李白杜甫两个人,有趣的地方是李白有时候流于俗,杜甫有时候流于粗,就粗糙,就一件事你办的容易很畅快就很容易俗气了,所以为什么李白有时候顺笔写去不免就露出破绽,他这么讲,比如说这里面他讲《将进酒》的结尾四句,这结尾四句太有名了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是老先生告诫大家,初学者容易喜欢这种句子,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呢,有劲但是不可靠,夸大没有内在力,实在上只是自欺欺人,原未保持自己尊严,久之乃成自欺,这是自己麻醉自己,追求心安,他这么讲,然后我很喜欢王维,顾随先生对顾随还是颇肯定,但是也很多的批评,觉得王维是不如孟浩然,那么另外谈到杜甫他比较认可了,但是在他心目中最好的诗人,中国最好的诗人恐怕还是属于陶渊明,那么除此之外他又提到了一些诗人是过去大家觉得也都是好诗人,但是没想到他会对他们的评价高成这个样子的,甚至盖过李白的,比如说初唐的诗人王绩,他讲《野望》这首诗他就屡次在讲课的集子里面屡屡讲到他,说他这么好那么好。

  当然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些浅近的大家都懂的例子,来说说看老人家看诗的一些看法的独到之处,比如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也是凡中国人都会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怎么讲这首诗呢,像评李白一样的评法,就好像暗示他也写的很俗,但是这个俗却又好了,为什么呢,他这么讲,这句话很妙,他说唐朝的人写诗不避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都不要紧。宋朝人怎么样呢,宋朝人避俗,比唐人俗的还俗,这句话写的真好,他就说到陈子昂这首诗怎么个好法呢,说他的意思好,这个用意很好,这个意,他说古人今人不同,今天的人讲意思也就说讲道理讲什么,而世俗所谓的理都是区别人我是非,是相对的,是没有标准的,那么这时候大家就要辩论,而辩白常常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诗是可以说理的,但是不能够说这种世俗相对之理,要说绝对的理,那么这世界上有绝对的真理吗,他说是有的。

  什么样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呢,就是不分是非善恶好坏,超越这些东西的理就叫做最大的真实,那么这个最大的真实最大的真理就在刚才我们说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看到了,一切是非善恶皆可以放下,这个诗实在是诗里面用意之作的代表作,然后他就接下来就继续讲诗该怎么说理了,诗不但可以说理,而且可以写出很名贵不朽的作品,那么但是其实很高的哲学论文里面也有一派诗情,就反过来讲说理的文章也可以写的很有诗意的,不但有深厚的哲理也有深厚的诗情,比如说《论语》或者庄子里面《逍遥游》、《养生主》、《秋水》,你比如说说看《论语》里面子在船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但意味无穷而且韵味无穷,诗中可以说理,然必须是哲理诗情打成一片,那么然后他忽然又来句英文,意思就是说一个哲学家在他最好的时候是个诗人,而诗人在他最好的时候又应该是哲学家,你看他这个说法说的多奇怪。

  然后呢在后面又继续讲了,他说这个诗人总该寂寞,这个我们也都了解,因为大家都说诗人很寂寞,他说但是这个寂寞心,你要有这个寂寞心你却要能够写出伟大的热闹的作品来,然后他又讲到小说了,比如说像《水浒传》、《红楼梦》都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极穷困潦倒的时候曹雪芹她难道不寂寞吗,但是寂寞的时候却能够写热闹的作品,《红楼梦》是热闹,但这个热闹里面那种寂寞心的那种冷寂的感觉你完全都能感受的到,只有这样的一个有寂寞的心,再去写热闹的作品写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他喜欢的王绩,这样的作品才是一种好作品,寂寞心老写寂寞写下去,那就是枯寂那就没意思了。


视频在线: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3_05/20/25490212_0.shtml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