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2003-01-20 10:54:35 来源:
“永字八法”是中华书法的基本功,也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有两点略略先加说明:一是它的来由,二是它的时代。
论来由,就是毛笔创造的艺术生发而致此奇迹。因为毛笔是个软硬兼能、刚柔相济的“神品”——旧有“毛锥子”这一喻称,也切要,也有毛病。“锥”是着重在那锋尖一点之要害处之锐利,但不可认为是指全体——指全体就成了后世的西方“钢笔”式的东西了。比如现时流行的“开发票”的“圆珠笔”,就正像一个“锥子”或“钉子”!它不会成为艺术所需的中华书法之“宝”。故“毛锥”之喻不无小弊。
正因不是个“钉子”,它才会起伏擒纵、转侧纵横——书法笔姿之妙,全由此生。这道理无待多费言词。但也有人连这个也并不清楚晓悟。
论时代,即把书法概括为“八”这种理念应始于何时?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不但关系我们中华书艺的发展史迹,也大有助于学书人的识笔解“画”之根本道理与方法意义。
粗略审析判断,此“八法”应定型定名于汉末至三国魏晋之间。
我这样说,理由何在?
我的回答是:“永字八法”即汉末期“隶书”发展到“八分书”的那个“八”的同义同指,经书坛人士归结而给了这么一个“命题”。
这就又须略述中华汉字书法的发展大脉络,而后方能懂得什么叫做“八分书”与“八法”基本概念。
中华汉字形态,可分为篆、隶、分、楷四大期。这四期已然是指汉字汉书发展进化到较高的“篆”为“初”段了——在那以前,文献资料尚缺(不足以定论),故置以待将来。
篆,通指秦以前的字体,传统之称为大篆、小篆,大篆可包“三代”而言,小篆专指“秦篆”——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春秋战国的各诸侯邦域的文字也统一“规范化”了,号曰“书同文”者是也,传为李斯定小篆,即“整理”并将古篆的纷繁异体“奇字”等不同写法“简化”起来,是谓“小”矣。
无论“大”“小”,篆者“转”也,表示曲弯圆转。如焚香时的香烟,曲曲弯弯而上腾,那就叫“香篆”(或以指“盘香”,即制成一盘圆转香,而非直棍形)。《说文》:“篆,引书也。”[1]
是故,写篆字的总是“抱团儿”——众笔画皆弯曲而“拱”向一个大致如“圆”的中心点。那笔画繁复,看起来是“钩钩连连”的态势意度。
当然,这种字绝非一般人所能书写,应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专家”才会办得到。于是,众多“书吏”(办公抄写人员)畏难趋易,想出(或逐渐形成)一种“省劲儿”的写法(或镌刻法),将弯画改“直”,将曲连画改“直散画”——亦即一个弯曲之画,分成两笔(或多笔)来写来刻。
弯变直,连变分——这种“俗体”,称为“隶书”,即“书吏”“功、事员”的字体。
此体出现于周代最晚期,而以秦时为变改的关键期,注意:这种隶,是单线“画道道”的意态,并无多大“笔法”可言。此种字不宜与后世称为“汉隶”的佳书(如《礼器》《史晨》等名碑刻之统称“汉隶”,近世发现的汉简,亦非“秦隶”)者相混。质言之,俗常相沿混称的“汉隶”,早非“隶书”了。
篆与我们的“楷书世代”的关系是不大的,今日讲书法,首要者就是“隶书”与“分书”,因为这是楷书的嫡系父祖。“隶”与“分”的名称与观念向来不甚严格区别,泛用而有些混淆。这原因也非偶然,因为“隶”与“分”是中华书法特大变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枢纽点,那时期正处于“变”的中间。隶书与分书并存互见,本不足异——这正是一种“过渡”现象,也是规律。
在严格的笔法意义上讲,应该这么理解:隶书本来只是笔画的“分散”,大多还遗传着篆书的“单线”(中锋)法,笔姿无多变化生发。而“分书”则不止于是“分散”“分布”,更要者在于运笔的艺术大大进展了!
这进展是什么?
大致说来,古隶汉隶的字形偏于横方,即扁方;而“八分书”则向着渐改“正方”与“竖方”的趋势进展而定型。
这样一来,汉字笔画的“走向”,便一改篆体的众画向一个中心点“抱拱”,成为四面八方的分布与铺展。
这种铺布伸展的书写法,一是书者的精神意度——不是拘谨束窘,而是拓放开阔,紧跟着就产生了。
这种笔画的“方向”不同而用笔各异——不再是万画同一匀停的单线法,而形成了轻重、迟复、放敛、转侧、起落、顿挫……诸多不同的行笔运笔之法。
这才是真正成熟了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大独特性!
“永字八法”之说,根源道理,全在于此。
摘自《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