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张颖博士新译的《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我蓦然联想起时髦的微博来——倘若哲学不是那么晦涩难懂的话,那么他会是一个明星,而且粉丝数量会让人叹为观止。确实,没有人不想拥有凌驾于具体知识之上的智慧,即便追寻这种智慧的目的只是让我们变得处事更加老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哲学确实太难懂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哲学史,在对历史演进的追溯中,我们更容易弄明白那些高深哲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个道理就如HR们喜欢读求职者的简历,通过了解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而更清楚理解这个人是一样的。
所以哲学史的写作和翻译成为聪明人士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且派生出许多传奇的故事来。罗素凭借《西方哲学史》而荣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下推动哲学史成为大众追捧的畅销书,当然,多数人读完后交口称赞的仍然只限于他的文笔优美。之后《苏菲的世界》,则大胆地用小说体去写哲学史,而且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本书试图把晦涩哲学变成棒棒糖一样容易品尝,再次推动了哲学史的普及高潮。
但《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更适合在一个悠闲的午后,坐在咖啡馆里品着拿铁细细默读,就如读DK百科一样,即便是大部头的厚重著作,但在精美图片的诠释和清晰的内容构架下,你会惊讶你居然会有耐心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而且这绝非咖啡因的缘故。好吧,这就是一部适合在咖啡里阅读的哲学史。
好图胜千言,一本哲学史几乎每页都要配上解释语境的图片这是我前所未见的。我特意翻看了下中国和印度部分,配图十分老道,显示出编者对于东方智慧的深刻理解,西方学者们对于中国哲学的图画印象已经不再简单限于阴阳八卦,或者孔子老子像,他们已经能应用诸如顾恺之的画,无极内经图,风水罗盘的照片等来灵活诠释与哲学相应的智慧是如何体现在艺术及器具等视觉形象中的。
正如原书所言,“选择这些图片,并非只是为了修饰文本。它们既是对哲学这种所谓抽象思维的图解,又是对哲学这门学科一直以来所处身其中的语境的阐明”。
选图的高明,已经表明这本书编者的功力。事实这本《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的作者阵容极其豪华,几乎囊括了荷兰当代顶尖的哲学家。例如中国部分的作者埃里克·许理和(Erik Zürcher)是荷兰著名的汉学家,莱顿大学的教授。1959年许理和以《佛教征服中国》而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74-1990年担任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
这部《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不仅仅对于西方哲学做了老练的陈述,对于东方哲学也做了系统深入的诠释,并且试图用有序的框架把古老的东方智慧清晰地勾勒出来,手笔极其神似中国的传统书法。
我关注到中译本第146页的配图,即《道德经》1944年荷兰版的封面——一个位于封面中心的“道”字。显然,西方人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在古老的中国,字并不简单是用来记述意义的符号,而是在笔墨走动,虚实相映中盈动着意味无穷的智慧和意韵,而这种别致的叙述手法,是对偏重追求逼近真实物理世界的西方视觉艺术的一种补足,或效仿学习的方式。
这种体例安排也打破了过去哲学史西方中心的局限。最早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虽然提到中国印度的哲学,但却是一笔带过,并且不乏不恭之词,显然黑格尔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还有肤浅。罗素的哲学史已经标题突出西方,自然不包括中国印度,虽然他本人和中国有着颇深的渊源。而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哲学通史,肯定绕不开中国,印度和其他的东方智慧。
现下翻译的哲学史多出自英德语系,而我们不妨读读来自荷兰的观点,即便同出自西方,不同语系背景下的观点和叙述方式也让我们耳目一新。荷兰学者绕开了德国式的严谨笨重和英语系中的繁琐技巧,他们对哲学的定义有别于诗,但全书的表述却有如行云流诗一样韵味无穷,并在理性之外彰显了想象力的重要,因此诸如庄子那些“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骇俗言论才得以在西方的语境中树立起来。也许这个弥漫着郁金香清新的风车国度和古老东方的智慧更有相通之处。
最后,需要谈一下翻译。在中国出版现行的酬劳方式下,翻译本来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从法文译本将厚厚的一本哲学史再翻译为中文,驱动译者的就不会是金钱的回报,而只能是对著作本身价值的高度肯定和译者自身热爱哲学的热情。这本《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如前所述,读来有如行云流诗一样韵味无穷。惭愧得很,我不识荷兰文和法文,不知道这种韵味重心是来自原文还是张颖博士倾注的心血。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在一个咖啡馆里小小的角落,在浮华喧闹中打开这本书,走入一个远离尘世的智慧世界,即使这种体验如此短暂,只让我们拥有一个惬意的下午!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