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系统展示珞渝人文的成功之作——评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峡谷风云3卷》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系统展示珞渝人文的成功之作——评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峡谷风云3卷》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文化人类学家、著名藏学家 李坚尚
2013-09-05 15:28:58 来源: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
峡谷风云
》
罗洪忠 著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处珞渝的核心地区,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生活在这里的珞巴族社会发展,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而门巴族处于封建农奴制时期。凡是去过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的人,无不为那里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人民及自然美丽的风光所倾倒: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珞巴族、门巴族群众,辛勤地耕耘着这块土地,由此也孕育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珞渝文化。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印度的探险家与法国的传教士不断前来考察,他们不仅广为搜罗军事所需的地理资料,而且对这一广大地域众多山地部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作了广泛的考察,他们的考察报告大量发表及出版在国外的媒体上,并长期左右国际喜马拉雅山地部落研究的学术论坛。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文化人类学工作者也来到这块土地,对珞巴族、门巴族聚居区进行了首次考察,让国人终于看到了我国学者的一项项学术研究成果。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是一处难得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基地,可因山势崎岖、道路异常艰险,给田野考察带来极大困难。我国目前研究珞巴族、门巴族的学者为数甚少,且多是兼职人员和年龄偏高,到野外考察已力不从心,我 感到珞渝文化研究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早在10年前,和我素昧平生的西藏人文作家罗洪忠先生,一次次从外地打长途电话向我讲述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搜集到的资料,咨询有关珞渝方面的知识,他那种执著的精神感动了我,所以我也乐意解答他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最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罗洪忠先生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三卷本,我拜读数遍后认为,该书用纪实文学手法撰写人文著作,无疑是成功的,是人文科学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成功尝试。下面仅就这套丛书的特点,略谈几点个人陋见。
一、叙述社会历史点面结合、脉络清晰。是一本全面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人文历史的专著
珞渝是土著珞巴族和后来迁徙到这里的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由于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我国领土的政策,至今珞渝地区的绝大部分地域仍为印度扩张主义者非法占领。因此,深入研究珞巴族和门巴族的历史文化,揭示藏族与珞巴族、门巴族之间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用事实证明广大珞渝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西藏、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评论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罗洪忠在人文历史卷《峡谷风云》中,正以大量的,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可靠的资料,阐述了这一历史真实。
收集珞巴族、门巴族的人文科学资料,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历程,我在30年前,曾多次深入珞渝和门隅进行珞巴族、门巴族社会调查。到这些地区考察,这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脊从北坡进入南坡,穿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越激流、跨深涧、斗虫蛇,其路途之险,为世所罕见。作为后起之秀的罗洪忠先生,亦多次亲历这一惊险历程,前去感受珞、门两族的人文文化的迷人气息,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始采访、搜集和研究珞渝的人文历史资料,不管是英国的,还是印度的.只要跟珞渝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他都广为搜罗,并在这一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审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悠久历史及其属于我国所有的历史事实:如土著珞巴人“猴子变人”的神话、女儿国的传说、新石器神斧的发现、莲花圣地的由来,到门巴人的迁人、珞门之争的出现、波密土王的统治、清军进驻白马岗等,展示了墨脱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画面。他还引用英国的埃尔温、出生奥地利的海门道夫、印度的罗伊等外国文化学者的研究资料,说明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藏领土的一部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罗洪忠先生先后采访了二十余名首批进入墨脱县工作的老十八军战士,在人文历史卷中首次向世人披露了十八军老战士见到留在墨脱的最后一名清军士兵时的情景、将西藏地方政府曾经管理且至今仍被印军占领的珞渝地区差户名册弄到手的前后经过、印军飞机侵犯我国领空导致失事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目前,这些十八军老战士都已年过八旬,有的已去世,有的已失忆,所采写的文章大多成为绝唱,为国家抢救了一段中印边境的重要人文历史。
罗洪忠先生在人文历史卷《峡谷风云》中,在讲述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时,如珞渝朗久事件、印军侦察机飞越墨脱领空、黑鹰直升机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修建墨脱新的解放大桥、打通墨脱公路咽喉嘎隆拉隧道等,都尽量采访当年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口述史,让读者去评判,这种对历史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正如中国珞渝文化的开拓者冀文正先生在《峡谷风云》序中所写道:“书中的事儿不是随意想象,而是始终摆事实、讲道理,把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各种客观线索提供给读者,让大家一起来分析、判断、思考、查找。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部历史书。”
二、描绘风土人情真实细致、颇为全面。是一本系统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人文风
情的专著在我国实际控制区,珞巴族和门巴族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心墨脱县,这里一年有9个月的封山期,两个民族文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研究他们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罗洪忠先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人文风情的热心,最早源于对珞巴族、门巴族文化的新奇感和距离感。1994年9月,罗洪忠先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早年曾到墨脱做珞巴族、门巴族群众工作的冀文正老先生,也是我国珞渝文化资料的最早收集者,给他讲述了墨脱“野人”、“湖怪”之类的奇闻逸事,以及刀耕火种、以物易物、原始狩猎等民俗,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的珞巴族、门巴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很少与其他地区民族交往,他们处理生产生活、婚丧病老、交往娱乐的方式方法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可罗洪忠先生带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惯去观察和审视珞巴族、门巴族的人文风情,一切都感到新奇和不可理解,从而激发起他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这些事象的兴趣。
罗洪忠先生一次次往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跑,既有困在通麦大塌方时喝冰水、啃压缩干粮的艰辛,也有露宿墨脱山道崖穴、树洞时的困苦,还有目睹一匹马掉下悬崖从挣扎到死亡的悲怆,其艰辛可想而知。当他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采风后。就发现对珞巴族、门巴族“离奇古怪”的第一印象,其实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存在,是在特殊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罗洪忠先生设法搜集到大量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珞巴族和门巴族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事象,在人文风情卷《莲花圣地》中,深入细致地描绘两个民族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及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通过狩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动态行为.将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质朴.有点有面,极富情趣。就拿珞巴族狩猎来说,珞巴族有些部落耕地少,过去主要以狩猎为生活来源。出猎时部落、氏族集体行动,行前要举行隆重的杀鸡祭祀灶神仪式。女人更要焚烧香柏祈求上天保佑男人平安,男人到达猎场还要祭祀山神祈祷出猎顺利。狩猎工具只有猎狗和毒箭,猎狗经过专门训练.毒箭是用山里常年生长的楠竹制作。分配猎物时.整个帮落或氏族成员人人有份,未能参与的老人和妇女.则捧着竹酒迎接胜利凯旋的猎人.通宵狂欢,勾画出一幅原始社会平均分配的欢乐场景。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山峰、最美的峡谷、最美的瀑布,清溪、急流、瀑布、跌水,点缀着古朴的寺庙、重叠的梯田,浩瀚的森林,构成了一幅“险、奇、幽、秀.野’于一体的人文画卷。罗洪忠先生在引用前人大量考察成果的基础上,在人文风情卷《莲花圣地》里,将南迦巴瓦峰的凶险、札日神山的朝圣路、布琼湖的“湖怪”、德阳沟的门巴风情等,同珞巴族、门巴族的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有机地结合进行描写,是一本用散文笔调全方位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优美自然风光、独特人文风情的专著。
三、记录田野考察丰富多彩、客观具体。是一本真实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人文科考活动的专著
众所周知,国内学者从事喜马拉雅山地学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是近40年的事。尽管如此,我国学者不甘落后,既翻译了外国学者的《阿帕塔尼人和他们的邻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宗教和文化》《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又撰写了一部部反映珞巴族、门巴族的学术专著,诸如《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珞巴族文化大观》《珞巴族文学史》《珞巴族风情录》《门巴族封建农奴社会》《门巴族文化大观》等。
罗洪忠先生对于中外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文学者的关注,始于10年前到北京某出版社帮助工作,他先后采访了曾到这里做田野考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化学者刘芳贤、张江华等,随后又跑了全国多个城市,感动了许多从事珞渝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乐意解答罗洪忠先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考察资料,这也使得他有机会全面审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人文科考。当他一旦走进这些文化学者的著作,就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珞渝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隐含的信息,赋予我们今天人类的意义”。
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资料,使他产生了描述中外专家学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跋涉活动的想法,这无疑是一大浩繁的写作工程。采访国内学者、理解他们的作品,感受他们的科考活动相对容易,可要体会外国学者的科考足迹和成就,其难度可想而知。可罗洪忠先生克服很多困难收集到不少素材,诸如早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搜集地理军事情报的英国探险家R•威尔科克斯、法国神父N•M•噶拉克、盂加拉长枪队上尉E•T•达尔顿、萨地亚政治官员列德哈姆等的考察随笔。
罗洪忠先生在人文科考卷《深峡淘金》中,既有英国学者麦肯齐关于中印边界“内线”、“外线”的原始记录,也有海门道夫笔下的阿帕塔尼人“所需要的大部分外来物品是来自或通过西藏而不是来自阿萨姆”的叙述,还有印度学者沙钦•罗伊在珞巴族专著中关于“当研究有关阿迪人(指珞巴族)原住地的传说时,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是从北边越过喜马拉雅山口进入印度的”描述,等等,从而证实珞渝是中国西藏不可分割的一块领土,对于所谓的中国管理珞渝“证据薄弱”是一个有力的批驳。
在这本书里,罗洪忠先生同样也记录了英印文化学者G•D•S•敦巴尔、c•V•F•海门道夫、v•埃尔温、s•罗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而,许多学者付出巨大心血和生命得来的考察结论,却很难引起英印政府的关注,珞渝部落文化遭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破坏,书中对此也有令人反思的表述:“海门道夫凭借扎实的田野调查,提交了大量涉及部落民生的议案,旨在维护和保障部落的文化和语言不再受到侵扰,保持部落旺盛的生命力。可当海门道夫重返当初的田野调查点时,却发现政府后来制定的政策完全抛弃了他当初的设计,非常痛心给部落文化几乎带来毁灭的影响。”
我看过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学者学术成就的论文,都是针对某个学者一个侧面科研成果的介绍,而罗洪忠先生在人文科考卷《深峡淘金》里,全方面介绍了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影响的中外文化学者的考察活动和学术成就.它不仅是一部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文科考成果的专著.也是一本普及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的知识读本,将引起更多人对中印边境珞巴族、门巴族的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洪忠先生在《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本里,采用纪实散文手法,文笔优美,语言流畅,故事生动,可读性强。这套丛书采用大量中外学者拍摄的老照片,图文并茂,使读者对珞渝文化有更具体形象的了解,这是任何文字描述所无法企及的。
我注意到,在近年来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运用生态学、人口学等理论来论述珞巴族、门巴族的文化变迁,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考察记》《珞巴族: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中国门巴族未来人口预测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罗洪忠先生在书中未能写到,有待以后弥补。但是,学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某些不足的存在并不因此降低这套丛书的价值,它仍是一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文佳作。
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及发展变化,既与珞巴族、门巴族同胞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在区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今国际及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更具有特定的意义,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意义深远。我期待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更加繁荣。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文化人类学家、著名藏学家)
来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产品几何规范的知识表示》 (2013.07.15 5:59:4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量子通信》 (2013.07.15 5:46: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高考专业报考全新导读》 (2013.06.13 13:42:5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C++语言简明教程》 (2012.10.12 16:22:3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智能化仪器原理及应用(第二版)》 (2012.09.26 16:28:2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DSP技术及应用》 (2012.09.07 14:33:4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通信原理(第二版)》 (2012.07.05 17:57: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局域网组建项目任务教程》 (2012.07.04 15:40:4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实用英汉技术辞典》(秦荻辉教授主编)喜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12.05.31 15:36:3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成功举办“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交流研讨会” (2012.05.31 15:31:54)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