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新一届的法学新生即将踏入大学校门,走进法律的知识殿堂,感受法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的独特魅力。法学是实践性学科,也是思维性学科,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请著名学者甄选以下法学好书,寄托诸位老师对法学新人的殷切期盼,希冀诸位同学从阅读中获取乐趣,以阅读为起点,开启求学之路。
最便携的权威法律英语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版)》
对法律的初学者,我的头一条建议,向来是请他们买一部好的词典,并且经常请教它。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罗斯科·庞德教授[Roscoe Pound]推荐
最“接地气”的学院致辞《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苏力/著
苏力的致辞是“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清华大学冯象教授推荐
汉语法学随笔巅峰之作《政法笔记(增订版)》 冯象/著
法理精深、角度睿智、论调风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思考着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和司法问题。新加入《旧约圣经》中的利未记也会引发我们对法治的再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推荐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与大陆法学学理探讨《民法思维》王泽鉴/著
读王泽鉴先生的书,不能仅仅读其中的法学知识,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学方法。择其要者,可概括为四端:其一,请求权基础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二,法解释学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较法的方法。法学方法犹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谈如何游泳而不能实际下水实践,必然是误人子弟的空谈。同样,如果只学习游泳的理论而不实际下水实践,自己的能力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提升。王泽鉴先生的著作,既有对于相应方法的阐述,更多的则是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的思考和论证。读书不仅应领会作者的意思,同时应注意作者的方法。正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推荐
美国法理学必读书目《法律之门》中文精编本
美国法最佳入门读物《法的门前》 [美]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著
《法的门前》典出卡夫卡的小说,在那部小说里,法学专业出身的小说家表现出他对法律的思考,尤其是法律的专业性给外行人带来困惑,发人深省。本书正是一部美国经典法学教材的浓缩,它不仅有助于刚刚进入法学门槛的学生理解我们的专业,而且也可以为未来的法律人奠定职业发展的坚实思维与知识的基础。
————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推荐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Before the law》的中文精华本,和卷册浩大的原著相比,这本书的结构更加精当,论述简洁流畅,尽得其要,书中很多素材和内容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刚跨入法学门槛的新生理解法学专业以及作为了解英美法的基础读物 。
—— ——著名学者周大伟推荐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安东尼·刘易斯/著 何帆/译
以“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为核心,介绍美国第一修正案如何被法官、律师、媒体、公民社会激活,从而使得“言论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生根及成长。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
你与美国最高院大法官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院大法官访谈录》
布莱恩·拉姆 苏珊·斯温 马克·法卡斯/编 何帆/译
1978年,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批评美国和西方社会过分重视法律。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标志性人物,但他认为法律是一个冷酷的东西,是一种威胁。肯尼迪大法官当时42岁,这些话带给他强烈的震动,他意识到地球上有一半人口在法治领域之外生活,有两个原因“要么不愿,要么不能”。 法律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经验,“人们没法恪守你不敬畏的事物,不会维护你不了解的东西,更不会去捍卫你不知道的事情。”这大概就是一向谨言慎行的最高法院法官们面对电视镜头的原因。宪法不是过时和古老的条文,也不靠神秘感维系,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人们参与,辩论,明白和知晓它的意义和目的,才能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下中国,也是如此。 ——著名主持人柴静推荐
学一种不一样的法学思维,法律人独立思考的引导手册
《法学思维小学堂——法律人的6堂思维训练课》
[德]英格博格·普珀/著 蔡圣伟/译
这是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法学思维导引手册。特别向法学新生推荐这本注重实际操演的法学思维训练书籍。 ————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推荐
刑法学传世经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刑罪原则著作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
“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的经典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引领无数法律人推开了刑法乃至法学思想的大门。这本书是每个法科生的入学必读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推荐
见微知著,细节塑造法治
《法治的细节》 周大伟/著
细节决定成败,法治中国的进程无疑取决于法治的细节。周大伟先生于1979年入读西南政法学院。毕业30年来,作为一位有心人,由西南而京华,又长居北美的经历,使他穿行于不同法域,收获了丰富而细微的法学实践体验。从他的众多精彩、精到、有趣的篇章里可以看出:法之理不能独获于书斋之中,法之力必须与社会高度互动方能更显强劲;法之理要出于实践,法之力要融于实践。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构建“实践法理学”,需要更多敏感于细节法治的学者的积极参与。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推荐
《法治的细节》一书的作者周大伟先生,早年就学于中国著名的法学学府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长期奔走于中美之间,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法治大转型。《法治的细节》一书,正是周大伟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美国法治为参照,从整体出发,从细部入手,极其深刻地反思了法治中国的艰难,同时也高瞻远瞩地眺望了中国法治的前景,展示出一个当代中国法律人十分难得的忧患意识与前瞻意识。《法治的细节》一书一扫同类著作的枯燥乏味,融理论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是当下中国法律人写出的最美的文字。
——广西大学法学院魏敦友教授推荐
法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反复阐述的一个概念,似乎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了。但在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持续了世纪有余,迄今尚未完成,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无论谜底如何,现实再次提示我们: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周大伟先生的这本书聚焦“法治的细节”,可谓慧眼独具。在古今中外各种现象的刻画中,读者当能找到许多解谜的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推荐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