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力作——《齐文化发展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力作——《齐文化发展史》
马宝珠
2003-01-30 16:17:22 来源:
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齐文化,从某个角度说也就带有了普遍意义。遗憾的是,千百年来,齐文化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对齐文化的研究也显微弱。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局面终被打破。然而,由于齐文化研究起步晚,近年来大都是侧重对齐文化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文化现象或某一阶段进行研究。对齐文化整体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特别是对齐文化发生、发展、融合、流变作纵向研究的著作,此前尚未见到。最近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宣兆琦教授承担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文化发展史》,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披荆斩棘之作。
该书把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9个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第一次高潮阶段、继续发展阶段、第二次高潮阶段、曲折发展与勃兴阶段、融合阶段和流变阶段。具体地说,齐文化渊源于先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东西两大文化圈。东部文化圈包括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两个部分,西部文化圈包括姜炎文化和姬黄文化两个系统。齐文化初步形成于姜太公封齐建国时的西周初叶。由于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所以齐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汉指西汉初期)时期是齐文化的变迁发展时期。西汉前期,齐文化一度呈勃兴之势。汉武帝时期,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已经不存在了。其后,齐文化以新的姿态与经学、谶纬学和道教融合,从而成了余风流韵。掩卷而思,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内涵丰富。
该书在论述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到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对齐文化的重大影响,又注意到齐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更注意在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和网络结构中进行动态考察,从而探寻齐文化的发展规律。读后感觉阐述全面系统,分析鞭辟入里。
该书对齐文化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都给予了创新性的诠释。比如,关于管仲和《管子》,长期以来,学术界拘泥于“九流十家”的成说,因而未把管仲学派以一独立的学派视之,故《汉书·艺文志》列《管子》于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管子》于法家类,后世学者亦有列该书于杂家类者,这是一个大错误。其实,管仲学派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师承传授,世代沿袭,脉络分明,毋庸置疑。由于这一学派的始祖管仲是一个实际的执政者,而非其他学派的创始人为学者身份,加上当时“学在官府”的形式尚未打破,所以这一学派自产生之日起便带有官学性质。管仲生前无意于著书立说,更没有考虑到创一个什么学派。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完全是因应时代的需要、社全的需要,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孕育而生的。因而管仲的学说带有很浓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表现出丰富性、变革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凡此都被管仲后学们继承下来,并发扬开去。因此说,管子学是一门拨乱反正、安邦理民、富国强兵、平治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再如,关于晏婴和《晏子春秋》,该书认为将《晏子春秋》的学说属性强归诸儒家或墨家,都无疑于出主而入奴。其实,晏婴、晏子学派和《晏子春秋》的思想学说应独树一帜,可谓之晏子学。这一学说如同管子学一样,最大的特点在于经世致用。另外,就稷下学、齐兵学、《考工记》的国别与成书年代、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等,该书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谓新论迭出,俯拾即是。
《
齐文化发展史
》
宣兆琦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来源:光明日报2003.1.3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