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第五代导演及他们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无论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张艺谋的《活着》、或是何平的《双旗镇刀客》等等,这些电影的剧作初稿都出自编剧芦苇。《电影编剧的秘密 》芦苇 王天兵通过芦苇和他的好友王天兵的四次谈话,揭秘他的成长史以及他叩响影像世界的独门秘笈。
编剧并非闭门造车,芦苇在访谈中并没有将创作经历神秘化,而是从技法谈起。在芦苇的语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功力”和“扎实”,“功力”所指不仅是技巧,还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扎实”不仅是衡量情节片的标准,还是一部好电影的基本品质。合理而精彩的情节叙述是硬功夫,但几乎所有中国导演都在此触礁。
芦苇毫无专业学历,却能将好莱坞电影叙事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这是为何?从芦苇的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契科夫的悲悯、黑泽明的力度和贝托鲁奇的格局,他对文化冲突的敏感犹如大卫·里恩,他对区域文化的自觉堪比弗朗西斯·科波拉,通过还原历史的追求向塔尔科夫斯基致敬。不仅如此,从芦苇编剧的《霸王别姬》中的昆曲和京剧,《活着》中的皮影和老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众多艺术形式的涉猎之广。
芦苇说,编剧就是手艺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芦苇将微薄的工资全部贡献给了电影。观摩电影后做笔记成了他当时的必备功课,从剧本、导演、表演、演员到音乐逐一分析,除此之外,绘制摄影画面构图和记录音乐旋律也成为一种艺术享受。进入任何行业都要经过“悟道”,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
《教父》、黑泽明的《七武士》、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以及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些作品为他带来启蒙;此外,契科夫和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以及中国河套民歌都让他对电影生命力产生深切的感受力。芦苇说《末代皇帝》也是对他影响较大的电影,以人性的角度解读历史,这在他编剧的《霸王别姬》中得到了体现。《霸王别姬》的原著故事性不强且充满了女性的哀伤,一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在芦苇的笔下却呈现出史诗和人文精神。
芦苇与王天兵的对谈是坦率的,他不避讳谈第五代导演人在精神价值上的失衡,甚至在艺术创造力上的萎顿,以及批评当下电影近乎快餐式感官消费趋势。他认为电影应当进入“关注生命,凝视灵魂”的境界,一部好电影能让人逃离日常生活的琐碎,进入理想的、诗意的境界。站在它身后的则是一名出色的编剧,那个将苦难浸透在心头,在脑海想象中搭建场景并进入其中,为那些生命中的感动泪透纸背的第一个人。
《电影编剧的秘密 》芦苇 王天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39.80元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