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心系武魂 鉴史通今 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武术史》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心系武魂 鉴史通今 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武术史》评介
来源:郑丹 陈进才
2014-06-20 10:51:23 来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
《
福建武术史
》,
林建华
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版,定价:120.00元
《福建武术史》是福建武术研究领域的首部通史类读物,也是我国区域性武术史著作的新成果,因此,它的出版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书作者为厦门大学国术与健身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华教授。林建华是福建漳州人,他从小习武,一生练武。现兼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会长、国际级武术裁判、武术八段。他1973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专修武术,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大学武术教育、教学训练工作和地方传统武术理论研究等,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他亲历了建国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福建武术的发展历程,对福建武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厚实的感性经验,因而将《福建武术史》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观照,故能生动、辩证地抉发出精义。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体委在江西南昌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阐述和强调了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意义。之后,全国立即掀起了武术挖掘整理的热潮,其力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见。福建省体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当即成立了省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福建省武术界的精兵强将,精心部署,奔赴全省各地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福建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挖掘出了许多民间的稀有拳种、套路和优秀功法,抢救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书资料、古拳谱、古兵器,整理了一部分古籍及文字资料等,从而受到了国家体委的表彰。
当年的福建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计划要完成三项最终成果。一是将挖掘的所有拳种套路整理编撰成《福建武术拳械录》;二是要完成《福建武术人物志》的编辑工作;三是要完成《福建武术史》。 最后,在工作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福建武术拳械录》,并结成两集油印成册,作为内部资料使用。另外,《福建武术人物志》及《福建武术史》两部书则限于资料、人力、物力、条件等各种原因,一直耽搁下来。
福建武术史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涉及福建社会发展史、体育史以及军事、兵器、宗教、地理、民俗、人物等领域。纵向,可追溯到史前文化的石器时代,到有史以来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以及民国和新中国成立至今。从生产工具到兵器的演变和发展,军事战争对民间武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晋唐以来中原地区的数次移民南迁入闽,南北武艺的交融与发展,以及近代以来武术的发展形态、特征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武术的发展历程;横向,涉及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迁移与交融、宗教与武术错综复杂的关系、福建武术向外的传播途径与发展、闽台武术的渊源与现状,拳种流派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武术人物以及“南少林”问题等。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时空交错,跨越巨大,无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武术史料历来甚少,在正史上难觅只言片语,但野史和传说却充斥耳目,广为流传。使得一些历史问题和事件虚实不明,真假难辨,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倍觉痛心和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挖掘整理出的所有武术资料,已全部丧失贻尽,无从寻匿,使得武术史所需的资料必须从头开始收集寻找。
著名史学家、武术家马明达教授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门类,武术史领域至今仍是一片荒草凄迷的景象,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更谈不到已获解决,真正可供参照咨询的学术成果寥寥无几,史料星散难寻,几同大海捞针,加上还有不断被制造出来的虚妄无稽之谈大张旗鼓的混入其中,在权和利的双重保护下,想对之做去伪存真之辨,谈何容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林建华教授却一直坚持不懈于福建武术史的研究和撰述,在武术总体状况不佳的大环境下,他自甘清冷,锲而不舍,坚守学术本位、知难而进,终于完成了数十万字的书稿。这种令人感佩的坚持,其中的艰辛非从事于武术史的人怕是难以体味的。只有对武术有着深爱之情的人才能做得到,才能在艰难的路程中不惧蹭蹬,不计功利,一往无前。
《福建武术史》一书,真实、科学、系统地展示了福建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发生在福建省历代相关的武术史料进行了广泛地收集、整理,分析与记录。从古至今,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从历史事件到具体人物,从军事、武学的发展到对外交流,从各种赛事到改革创新等不同视角,客观地反映出福建省武术发展的历史全貌。通观全书,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一是时间跨度大。该书从福建武术的起源开始,一直到当代福建武术的发展状况,忠实地记录了从史前20万年前工、兵不分的旧石器时代,到武术的萌芽,再到历代历朝武术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展现了福建省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风采。本书脉络分明地表明:有侵略、有压迫就有抗争,每次外族入侵或国内统治者残暴的压迫,都引起士民激烈的反抗,从而促使了中国武术飞越式的发展。其中明清二代纪述尤其详尽。从俞大猷、戚继光到天地会、小刀会,中国武术的每一步进展都与中国军民威武不能屈的性格相关,一路走来,伴随着火与血。从这一意义层面上看,《福建武术史》又是一轴英雄豪杰画卷,在福建大地上留下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与一行武林不灭的事迹。文化为精神之积累,史是这一过程的记述。那些来之不易的武术实践通过著作、套路、门派,积淀、升华为武术文化,“日新,日日新”,终于走到今天。
二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整部著作共有十三章,涉及历史学、文化学、军事学、体育学、地理学、兵器学、宗教和人物等方方面面。对自远古以来发生在福建地区的军事武艺、军事技战术、冷兵器的改进,著名武术人物及其武学思想、武术流派、著作,对外武术交流、近代武术竞赛和改革等方面,均作了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对武术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脉络、人物、拳种、流派、特点等的研究和理论成果的展示。 三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著者对福建各历史时期武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叙述了福建武术发展的整体轮廓和自身规律。同时,也不乏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迹等细微环节的考述。不仅突出了福建武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还精彩展现出福建武术发展的具体情节,显得非常充实。
四是科学严谨,不偏不倚。作者坚持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准绳,严谨地对涉及福建武术的各项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的考证与分析。在广泛征集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多次的论证和修改,体现出作者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整部作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知难而上、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不偏不倚,最大限度地还原福建武术发展历史的真实面目。
五是对当代福建武术发展的描述极为详尽。从全书看,作者遵循“略古详今”的大原则,古代部分严守史料取舍的学术准则,宁缺毋滥,对纷杂凌乱的民间传说之类慎于采用。而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福建武术的发展情况,则做了重点记载和描述。作者是当代武术发展与改革的亲身经历者,对30多年来福建武术的发展极为熟悉,故能对当代武术进行详细的记载。
福建武术源远流长,福建武术的历史是一部反映勤劳勇敢的福建人民生活、斗争、奋进的发展史,是福建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武术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福建武术的门派繁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法全面、功法完整,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无疑是我国南方一座无可复加的历史文化宝库。林建华教授的力作《福建武术史》的面世,及时地弥补了我省在武术史研究方面的不足和空白,将我省武术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著名学者林继中博士这样评价《福建武术史》:“中国传统文化之于生命,不是强调对抗、征服、“人定胜天”;而是讲究和谐、转化、“人心通天”。因此,亇体生命追求的是纵身大化,人与天地参,与天地同构,往而复反,达成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于中国武术,便是集格斗、健身、气功、医疗、观赏于一身;在踢、打、摔、拿、蹿、蹦、跃、跌、扑、滚、翻中有《易》,有五行,有老庄,有孔孟;它讲究阴阳、道德、虚实、动静、刚柔、吐纳、开合;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运动学、医学等多种学科,九九归一,自成体系。写一部武术史,谈何容易!我读建华君之武术史,深感其颇能了悟中国文化之魂,唯其能捉住中国文化之特质,遂能纲举目张,疏而不漏,虎虎然演绎出一部可歌、可泣、可鉴的福建武术史来。┉┉是的,无论是太祖拳、白鹤拳、太极拳,还是刀、枪、剑舞,中国武术那高度的韵律感与震憾力:节奏、秩序、旋动、分合、气、力;或柔情似水,或怒如雷霆,无不沁人心脾,溢出武术界,振作国人灵魂;它能使怯者勇,勇者智;使懦者刚,刚者柔。它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富含中国文化精神而与“国学”并行的“国术”。吾于建华君之《福建武术史》,亦寄大望焉……”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6/16/2014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