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学术出版高地——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获奖图书展示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学术出版高地——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获奖图书展示
作者:刘放桐等
2014-06-30 16:20:0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编者按 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评选日前揭晓。经专家评选,共有30种图书获一等奖。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杜威全集(1899-1924)中期著作》获得一等奖,该社另有《中国学术编年》《尼耳斯·玻尔集》《北山楼词话》3种图书获得二等奖,《榆枋斋学林》获得提名奖。本版特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种获奖图书。

  杜威,美国的精神象征

  □刘放桐

  一等奖

    《杜威全集(1899-1924)中期著作》 〔美〕约翰·杜威

    2012年12月出版 1390.00元(套)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由詹姆士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心理、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他在这些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相关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也被公认是20世纪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就实际影响来说,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始终占有优势地位。桑塔亚那等一些美国思想家也承认,美国人不管其口头上拥护的是什么样的哲学,但是从他们的内心和生活来说都是实用主义者。只有实用主义,才是美国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实用主义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哲学从玄虚的抽象王国转向人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用主义的主旨就在指引人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生活世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疑虑和困扰。实用主义当然具有各种局限性,人们也可以而且应当从各种角度去批判它,马克思主义者更应当划清与实用主义的界限;但从思想理论根源上说,正是实用主义促使美国能够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功,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杜威的实用主义在中国也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早在“五四”时期,杜威就成了在中国最具影响的西方思想家。杜威本人在“五四”时期也来华讲学,遍访了中国东西南北十多个城市。这使他的思想为中国广大知识界所熟知。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正好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科学和民主的潮流相一致。另外,他的讲演不局限于纯哲学的思辨而特别关注现实问题,这也与中国先进分子的社会改革的现实要求相一致。正是这种一致,使杜威的理论受到了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社会改革的广泛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使他在中国各地的讲演往往能引起某种程度的轰动效应。杜威本人也由此受到很大鼓舞,原本只是一次短期的顺道访华也因此被延长到两年多。胡适在杜威起程回国时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曾谈道:“我们可以说,自从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我们还可以说,在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作为杜威的信徒,胡适所作评价可能偏高。但就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层面的影响来说,除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外,也许的确没有其他现代西方思想家可以与杜威相比。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研究出现了求真务实的新气象,包括杜威实用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以1988年全国实用主义学术讨论会为转折点,对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的全盘否定倾向得到了克服,如何重新评价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对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四”时期,由于杜威的学说正好与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相契合,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天的中国学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对杜威的思想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和具体,更能区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这对促进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会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与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学家玻尔

  □江晓原 刘兵

  二等奖

    《尼耳斯·玻尔集》

    〔丹麦〕尼耳斯·玻尔 著 戈革 译

    2012年8月出版

    1380.00元(套)

    玻尔大约可以算20世纪唯一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物理学家了。对于物理学界而言,将爱因斯坦和玻尔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有意见。但是,这位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玻尔,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却远远小于爱因斯坦。在中国,情形也是如此。说起爱因斯坦,几乎尽人皆知,而知道玻尔的人,不知能否达到万分之一?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的——说句半开玩笑的话,也许只有在玻尔的祖国丹麦有可能例外。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如果说爱因斯坦因为成名后参加了许多公共活动更提升了他在公众中的知名度,那么玻尔也参加过不少公共活动,为何就未能享有爱因斯坦那样高的公众知名度呢?我想可以从三方面来解释。

    第一方面和科学有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抽象而且与日常感觉并不一致,但量子物理学无疑更为抽象而且与日常感觉更为不一致。然而相对论在发展过程中有过万众瞩目的戏剧性事件,比如1919年的日食(人们普遍相信在此次日食观测中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关于恒星光线在引力场中偏折的预言),量子物理学则没有这样的戏剧性事件。

    第二方面和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有关。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独家发明,对此世 人从无异议,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则“群星荟萃”——连爱因斯坦也有一份,故玻尔无法享有爱因斯坦对相对论那样的独占程度。

    第三方面和地缘有关。同样是参加公众活动,比如爱因斯坦在纽约或华盛顿发表了某次电视谈话,就会被视为一个“世界性”事件;而玻尔在哥本哈根发表了某次电视谈话,通常充其量也只能是丹麦的“全国性”事件——很可能仍然算不上。

    玻尔文集出版的重要意义,恰恰就在这里。在当下与科学史、科学文化相关的研究中,虽然也有一种转变,即从只研究那些“伟人”,到开始关心普通科学家和公众,但一些特殊的“伟人”,仍有值得继续研究之处,尤其像玻尔这样,既极其重要和特殊,又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的“伟人”,更是如此。像玻尔的“互补哲学”,像他与爱因斯坦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关于量子力学、人类的认识与自然本性的争论等,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像玻尔这样的人物,在对他的研究中可发掘的内容也是远未穷尽的。而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像《尼耳斯·玻尔集》这样的著作,恰恰为研究者提供了理想的基础性文献准备。

  兼具研究与检索功能的工具书

  □书生

  二等奖

    《中国学术编年》 梅新林 俞樟华 主编

    2013年8月出版

    3600.00元(精装)

    《中国学术编年》历时二十八载编纂,1000余万言,是迄今为止汉语学术界首次以编年形式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学术编年》综合吸取历代史书与各种学术编年之长加以融通,率先创建了一种新的编纂体例,包括六大板块: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编者按语、外国学术。经由《中国学术编年》的编撰力求揭示以下“四大规律”:

    1.注重中国学术史的宏观发展演变历程,以见各代学术盛衰规律。

    2.注重学术流派的源起、形成、鼎盛及至解体历程,以见学术流派的兴替规律。

    3.注重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位移、承变历程,以见学术中心的迁移规律。

    4.注重中外学术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历程,以见跨文化的学术传播规律。

    同时,通过《中国学术编年》的编撰也揭示了:

    1.中国学术史的叙述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充分关注到边疆以及少数民族的学术、文化成果,展现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2.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充分关注民间思想、底层思想,展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文化面相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立体样貌。

    3.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眼界。而是充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甚至地理因素,在学术流变中的影响,展现了思想史复杂的背景图像。

    4.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通过对中国学术的溯源,展示了中华学术多声部的合奏,以及独特的学术进程以及阐释方式。

    《中国学术编年》取材注重收集第一手文献材料,主要依据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同时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参考港台学者出版的同类或相关的书籍。

    《中国学术编年》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超大型工具书。该书涉及学者4.5万余人,收录论著4.5万余篇(部),数量与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学术编年著作。为了便于使用,该书每卷后都编有详细的“人物索引”与“论著索引”,以充分发挥其学术著作兼工具书的双重功能。

  系统映现施蛰存千年词珍本

  □刘效礼

  二等奖

    《尼耳斯·玻尔集》

    〔丹麦〕尼耳斯·玻尔 著 戈革 译

    2012年8月出版

    1380.00元(套)

  提名奖

    《榆枋斋学林》 虞万里著    2012年11月出版

    328.00元(精装)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大师,他一生的学术成就,举凡古典文学研究、文艺思潮与现代文学、翻译,乃至金石碑版的研究等,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与钦佩。先生辞世之后,华东师大出版社为其编纂全集,由于玫仪自二十年前,即常就词学问题向先生请教,并曾撰写《北山词论》《施蛰存先生的词学研究》两文,故出版社将有关词学部分的汇整工作交由玫仪负责。

    施先生的词学遗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公开出版的书籍、文章,另一部分是未曾发表的文稿。已出版的专著及论文,基本上维持先生所发表的原样。例如施先生曾出版《词学名词释义》一书,然在《古典文学三百题》中,又发现两篇范围相近的论述,由于《词学名词释义》有其编排理念,故将两文另列于后,不并入《词学名词释义》中,以免影响原有架构。唯一的例外是《支机集》,施先生曾根据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抄录,将其文本整理发表,然而赵氏据以刊刻之底本颇有残泐,且残缺处常作描润及补实,施先生曾表示:“希望天壤间还有一本幸存,可以资校补,俾成完帙。”玫仪受此激励,多方搜访,终于在上海图书馆寻获另一版刻相同的《支机集》,因馆方将其误编而附于《兰思词钞》之后。经过比对,发现赵本颇多妄补之处。玫仪曾将此事禀告先生,先生极为欣慰。是故本书卷八“文本整理”之《支机集》部分,改依此本予以补正。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他融贯现代中西文艺理论,促使词学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从《北山楼词话》中,映现他对千年词学珍本秘籍的收藏和整理,也映现了他对词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艺林”,收经学为主的学术论文22篇;下编“史林”,收史学为主的学术论文18篇。内容涉及经学、语言文字、石刻碑帖、词典韵书、称谓避讳、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简牍、清代学术等方面。其中有《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等研究新出清华简的论文,有《从熹平石经和竹简〈缁衣〉看清人四家诗研究》等研究石经、石刻的论文,还有《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等论文。

    二等奖

    《北山楼词话》

    施蛰存著 林玫仪 编

    2012年8月出版 49.80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2014-06-2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