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诗文书法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时,贾平凹在开幕式上致辞说:作家的能量是分大中小的,能量较小的,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消耗和稀释了;能量中等的,也许勉强能够获得一点生存空间;只有那些能量巨大、而且拥有“正能量”的作家,才有可能产生影响力,乃至引领风气。贾平凹说,熊召政就是一位拥有巨大和足够的“正能量”的作家。他不仅是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还是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书法家,是那种“通才”型的文人。 现在大家都在推崇“民国范儿”。在民国时期的许多文人那里,能够把创作家、学者、教授、乃至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书法家等等身份集于一身的那种博雅风范,在当下已属凤毛麟角了。然而在民国时期,能够把所有这些本事都集中到自己身上的人,却比比皆是。因此,每每谈起“民国范儿”,“教我如何不想她”! 说召政先生是一位“通才”型的文人,并非夸大。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创作和出版过多卷本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新诗、古体诗词联赋、散文、文论以及多种歌剧、话剧和电影、电视剧本,可谓文学上的“多面手”;最近二十多年来,他在历史研究上,对楚文化史、汉唐历史、明史、辽金史,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出版过八卷本的《熊召政历史文学选集》。此外,在国学领域,尤其是佛学方面,他也做过很多访问和研究,经常和全国一些名刹古寺里的住持谈禅论佛;他还懂商业和企业管理,有经济市场头脑,特别是在文化产业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识。“唯楚有才”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诠释。 《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陕西师大2015年版)是他新近出版的一部文化演讲集,选录了近两三年来,他应邀在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政府部门、文化名城、图书馆和文化论坛上所做的历史、文化、国学、文学等方面的约二十篇演讲录。召政先生志存高远,是一位穿行在茫茫的历史烟雨中的现代“驴友”,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执灯人,也是五千年故国山河的歌咏者与赞美者。他写过话剧剧本《司马迁》,骨子里十分服膺那位在漫漫长夜里秉烛写出“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曾为韩城司马迁祠写过一联:“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其中也透露出他自己的史学抱负和文化担当的雄心与勇气。当然,这里面也传达出一种阔大的文化情怀和坚毅的文化自信。 文化情怀,文化自信,从来就是国家力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说到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伟大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精神气质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文化资源、文化动力和发展根基,是我们古老、智慧、丰富的历史谱系表和最完整的“精神档案”,是我们全部的记忆、命运和乡愁。从召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人的情怀》、《我对“仁”的理解》等演讲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到这种云卷云舒般的文化眷恋和历数千年而不泯的文化自信。 熊十力概括中国传统文哲学精神是“体用论”;李泽厚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光彩在“情本体论”。召政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更强调的是“仁本体论”。他主张的是“仁统四德”和“天下归仁”。这在他的那篇《我对“仁”的理解》中说得比较清楚了。他认为,文人情怀就是君子的情怀,君子之风,山高水长。而文人情怀的具体表现,他选取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两句话来概说,一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句话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一代又一代具有博大和高贵的文人情怀的英雄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虽然有的是铁马金戈、轰轰烈烈,有的怆然泪下、黯然谢幕,但是,一旦历史的烟云消散、时代的尘埃落定,我们就会看到君子、贤人、圣人这样一些杰出人物的诞生。正是有了那种宝贵的君子之风和文人情怀,才有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 召政先生的每一篇演讲里都贯穿着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但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也在他的内心里挥之不去。他清醒地看到了,每一次旧的传统即将毁灭,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约束力,人性的恶、低劣、庸俗、卑鄙,所有不好的东西全都出现了,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这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仁”和“爱人”之心的表现。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的演讲《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里,他再次讲到,当今世界,精神的匮乏远远高于物质的匮乏。病态的社会往往让我们无比惆怅地回望历史,这不是我们恋旧,而是我们在思考:过往的那些文学大师、艺术巨匠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为什么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文学是忧患的,也是敏锐的;艺术是空灵的,也是清醒的。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它们都是人类心灵的投影,不但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精神,也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情感。但这样的文学艺术的传统,似乎正在削弱,甚至正在被抛弃。伟大的经典有时会遭遇解构和冷落,甚至蒙上了灰尘;美好的文学传统有时也面临着遮蔽、断裂和挑战。“娱乐至死”的风气正在席卷着全球…… 是的,一旦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的分量日益轻薄,文人情怀的滋味愈发寡淡,华而不实、贪得无厌的物质享乐风气,正在侵蚀着我们高贵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熊召政先生为什么会在他的演讲中,一再呼应“记得住乡愁”那句话,同时也不难理解,他骨子里的那种“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的文化担当勇气,是多么的必要。我们现在常说,“世界如此险恶,我们的内心必须强大”,其实不如说,我们的文化必须强大。 召政是应邀出席了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北京文艺座谈会的七十二位文艺家之一,亲耳聆听了总书记春风化雨般的讲话。他在会后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前进,期间既有强大,也有衰弱;既有盛世,也有战乱。但不论世情如何,世风如何,世态如何,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忧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百姓心为心,以民族情为情,无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观诸历史,那些伟大的作家,经典的作品无不是得风气之先,萃时代之精。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诗句,短短十个字,让我们看到一位大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这些文字里同样流荡着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精神,与《文人的情怀》这部演讲集中的基调一脉相承。 贾平凹说召政是一位拥有巨大和足够的“正能量”的作家,其实还另有所指,即是说召政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这每一种身份,其实也都意味他对国家、社会所担当的责任以及必须付出的劳动与贡献。这使我想到美国思想家、学者爱默生在麻省剑桥城的一次演讲中讲到,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应该把全身心投入到恰当的行动中,当然,他们也必将收获到最丰厚的智慧回报。爱默生说,他是不会把自己隔绝在行动的世界之外的,就像不会把一棵巨大的橡树移植在花盆之中。毫无疑问,召政先生也没有把自己巨大的橡树栽植在小小的花盆之中。 (《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熊召政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