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赵沁平:《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序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赵沁平:《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序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2003-02-28 08:56:32 来源:
远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辅佐政道、教化风俗的独特功能。从西周开始,学校教育就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称为"六艺","乐"就包括了音乐。司马迁曾说过:"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西方的先哲们对于音乐的功能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苏格拉底说,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已经成为一种跨越民族和国界的语言,成为沟通人类精神世界的桥梁,成为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音乐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1997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部分音乐家就提高大学生在交响音乐方面的素养问题进行座谈时所指出的:"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级人才的质量,关系到能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对于培育创新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赖于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高校艺术教育。高校的艺术教育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具有恢弘的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善于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从各民族的艺术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据李岚清同志关于在高等学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精神,教育部于1999年8月4日下发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此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于2000年1月、2001年8月、2002年8月先后在京、沪、穗三地举办了三期全国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受聘讲课的有中国科学院、部分综合大学、音乐院校、专业乐团等方面的著名学者、专家。讲课内容涉及中西方历史、文学、文艺理论、美学、音乐史、音乐美学等有关领域。学者、专家们以极其负责的态度,认真地向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进行讲授和辅导。他们的讲学思想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翔实,语言生动,循循善诱。大家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不仅使大家获得了有关交响音乐的知识,学会了如何欣赏交响音乐,而且能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对于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大有裨益。大家都希望能够重温这些精彩的华章。同时,让这些优美的音符飞向更广阔的空间。
本书就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将各位专家的授课讲义加以整理、结集,经专家本人审订后出版的。这些文本凝聚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既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也体现了简明、通俗、深入浅出的特点,是一份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教材,也是一本人文精神教育的优秀读本。
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使我们的青年一代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是出版这本《美的启迪》的意义。
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