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杨锁强教授纵论书学与书法的《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一书,在甲午季秋的金色浓抹之时,由西安交大出版社付梓,文本装帧雅致,论义深洽淳厚,笔者乘兴先得而快读,随读而生怡悦之识!其论“书道”,谦以“发微”,意论汉字艺术书写法则,发以兼综古今雅俗艺识,示人以清新而具甄别的书论美学哲见!
其一诚心于汉字形神的艺术识写。坚持“书法学术与书法创作融通”是锁强教授持之以恒的艺术认识与践行,书学指表书法学术,书法指含书写实践。在这一融通意识指导下,锁强教授坚持自己的融通与取会性的探索,体认汉字结体形神与三代文字书写演进,兼综官署文书印行与民间交流书写传统,赏识秦汉以降休闲阶层的艺术仿写,纵向追迹汉魏至唐宋之间汉字书体替迭演变,以演绎而概括的文化史观赏析和品识中国书法,以创新风仪将多样历史古体取会于一书:一是集甲骨文、秦诏版、汉瓦当、镜鉴铭之精神于一体,创生出线条清劲、意韵灵动、富寓姿态的平静简和风仪;二是从金文脱胎而写意大篆,方圆并用,藏露结合,逆锋直行并施,圆柔劲意兼涵,呈示沉着与苍茫合璧兼照风度;三是汇古隶、汉隶、行草笔趣为一体,创生出杨氏兼综而新颖的隶书,自在而浑朴、述古而神新、质简而意约,彰显着烂漫恣肆而清逸健雅的气象。
其二受业家父考古之教而治周原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呈示商代晚期遗物,陕西扶风与岐山交界之域的周原遗址出土的是西周甲骨文。锁强教授家父杨禄魁先生身事中国画与考古学,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从事周原遗址考古,锁强兴乘“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从对周代甲骨文神秘敬畏进向学习研究,从此培养起商周文字研究与艺术仿写的书法志趣。在艺术仿写志趣发挥之时,锁强教授对中国书法所钟情的古体汉字进行了多维艺术特质的探索,这样的文化史与艺术史探索,主要践行于周原遗址甲骨文的文字学与美学兼综性研究。对周原甲骨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结,创造性地提出周原甲骨文“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的五个艺术分期;认为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殷、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与西周甲骨文时代的分水岭。解决了周原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的关系问题和契刻工具。从书、刻的关系与涂朱、涂墨,契刻刀法与契刻笔画次序等方面探讨了周原甲骨文的契刻技法,且对周原甲骨文的用字与结字、章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确立了周原甲骨文应有的中国书法史地位。
其三付意于汉字古风的神韵抽绎。书法艺术是一门诉求主体才情技艺品性的精致领域,汉字与结体兼识、楷体与诸体备致、古体与新体俱明、繁体与简体甄别、传统与时新审示、书学与书法共长,是书学与书法之域对于专业写字人群的文化吁求。锁强教授勤奋而谨严于这一艺术之域,一是践行“术有源流”:其楷书以颜鲁公为宗,雄浑开张而朴厚大气;二是清楚“路有理据”,其行草书进路自碑而帖,碑骨帖意而虚灵清健;三是执着“法度有际”: 锁强教授择乎“篆隶会通”进向,用心最勤而致力最久,意由碑帖之学支持自我艺术境界;四是倡建“范式准据”:书学支持书法、理性支持义气、学理支持实践,是锁强教授孜孜不倦的职志,由此提出书法地位评价的“六度标准”:书法艺术承载的厚度、书法观念的新度、审美表现的高度、技法实现的难度、载体开拓的维度、价值表现的链度;五是探索“艺术境际”:回望汉代以降书法历程,着眼一些显赫时代成就,锁强教授深顾“北朝摩崖刻经”的历史地位,主张吸收楷书史鉴,建树“楷书发展的生命周期论”观点,指望“溯源异流”是当代楷书发展的可行之路,进而提出当代书法评价的“四个标准”:传统性、学术性、个性、时代性。
其四示人恭敬艺写汉字的心忱。明识“书法本质与文化精神”是锁强教授的中肯立意,锁强教授将中国书法的艺术法则称之为“书道”,将汉字书法置于文化精神的厚土基础上,是一则对书写主体涵养心忱恭敬的倡导。汉文字结体之美是书写之美的前提,书写者应当具有汉文字结体的文化意识,知道汉字经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六书”造字法则创造而来,书写主体若是弱含文化精神而好做主观臆写,应当说是远离书法艺术法则之道的俗写。书法有道,艺术依学,锁强秉承艺术家学文脉,深知汉字出自圣哲创造,熟识历代书体法帖精神,将圣哲造字的诚敬化为艺写意识,谙识不经与不逊的糟践流俗,艺写践行与艺识学理相得益彰,涵养成为善道心念与艺术发挥的艺写心智。
其五启人思虑汉字艺写的时忧。申述“鉴赏原则与艺术标准”是锁强教授的理性倡行,汉文字的书写是一个文化体认过程,这一过程历史而客观地存在着审美与识丑的分野,艺术书写的书法与大众交流的写字,自呈艺术与生活的分水岭,生活随意,艺术有道。隶书在秦汉时代行世,支持秦汉一统下繁多的秘书和狱吏事务,较秦篆线条委屈婉转而提高了书写效率和效果,休闲阶层不嫌创写者的徒隶卑贱身份,竞相仿写而开拓了中国汉字书法先河,历代吏民恭敬圣人造字而自觉写好汉字,字体端庄秀丽视为人之第二面容,汉唐时代以“楷法猷美”为选官书写标准,字或不正便遭选官与考试弹劾沙汰,写好汉字发自心忱恭敬与文化学养。书法是资助观赏的艺术书写,它应当以善好的艺术之教示向大众交流书写。
其六激人检思艺写汉字的用心。忧思“流行书风与文化贫血”是锁强教授的艺责担当,书法史曾有“笔墨当随时代”之说,锁强教授据依文化史实指出:那是魏晋至于唐宋书体开新的时代气象,而不宜推广成为当代远失法度的“流行书风”的掩饰性根据,缺失文化品性将致书法作品远离风骨神韵。识读过孙过庭的《书谱》,就能知道书法艺术与文化品质的合一,其所展示的是书写主体的艺术性灵:“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美语之义:“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经;引笔著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汉字在大众日常应用与艺术审美观赏之间运动,日常应用书写在说明意图中运动,而艺术书写则在审美观赏中运动,大众书写依靠写字主体的自觉程度,而艺术书写则取决于书写主体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功夫,还需要在鉴照法帖条件下自我甄别美丑的艺术良知,艺术书写应当寄望着书写主体的文化精神信仰。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过锁强教授之著,觉得所提问题俟待再版之时充分申论:一是多言“书道”而少言“人道”。书道言说书写法则,“人道”指表写字人的职志原则,写字人忽视书写艺术法则,而却倒错地重视价格与喧嚣,此为忽视书写主体的文化人道原则;二是虽指出了“流行书风”与“文化贫血”的流俗症,也引出了“笔墨当随时代”说,但是缺少了此论的历史适用甄别。即它适宜于魏晋至于唐宋书体开新,而不适宜作当代流俗下某些偶然主体随意写画的掩饰根据;三是应该开出治疗流俗症的良方。即“流行书风”与“文化贫血”二症,是现实流行于写字人群中的症候,它们标榜自我价格而重视社区喧嚣,实无艺术品格而却混淆妍媸臧否,如何牵引这一不良俗气向艺术良知转向?是一则待解的问题。
意象是艺术的世界形态。这一超越形质的世界以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为复合结构,具体到书法艺术的意象世界,书法主体的主观文化情意与汉字结体形象,是这个世界形态的主客同一性的美学合意。中国书法的历史灿烂辉煌,熟识中国文化史的学者都知道:历史上没有专食书法的行当里手,但几乎是民族成员整体都重视汉文字的郑重书写;文化史长河里论述汉字与书写艺术的文论卷帙浩繁,而今天却少有几本令人举目值读的“书法”册子,真是理论荒芜而见识肤廓,此种思维肤浅而游戏文化的意识焉能博得世人器重?
而当此时,锁强教授的《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携带着书学光亮,涵载着艺术哲思,表述着中肯义理,识读令人心目怡悦!锁强教授胸怀中国文化情意而体识汉字结体形象,辛勤躬耕于中国艺术的这一精致之域,修谨致思在中国文化及美学哲思之畴,艺书与艺论结合,情意与气象兼照,取雅与脱俗并行,书道与践写日彰,向中国书学及其书法践行之域奉示了精致的秀枝!
陆建猷于西安交通大学临枫斋 2014.12.12.
陆建猷简介:
陆建猷,历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