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讲演录》[美] 福开森(John C.Ferguson) 著;张郁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45.00元 《中国艺术演讲录》是美国学者福开森一个世纪前写就的中国艺术史。阅读该书,就能对那个时候的中国艺术现状及其中外交流一览无余。
1886年,美国学者福开森(John C.Ferguson1866~1945)漂洋过海携眷来华,直至1943年被日军强制遣返美国,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福开森不仅知识渊博,还能说一口流畅的汉语,且与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艺术界诸多名家多有交集。1918年,福开森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作了六次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中国艺术讲演录》就是根据这六次演讲的内容整理而成。由于该书是在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较之他的其他专业性著作要通俗得多。
然而纷繁芜杂的中国艺术,要用六次讲座说清讲透,也并非易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结合收藏经验,将理论言说与亲身体验完美融合,使得全书饱满生动。福开森认为:若要研究中国艺术,唯一精确的观察点,就是站在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中心。也许福开森正是为了找准这个“观察点”,才得以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半个世纪。
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眼中,艺术是文化的表达,是通过精神和道德的修养而获得品位上的提升。中国古人从未低估技术的价值,但是从来不把手工的灵巧当成艺术的核心组成要素。“遵从文化”向来是艺术表达的第一要素。无论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只有赋予其文化价值,才可能在艺术殿堂占一席之地。福开森写道:“中国人从未想通过传授某种高明的画法来培养画家,因为训练一双专业的手之前,先必须用精神文化充实其内心。”中国艺术的营养,来自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精髓要义就是礼仪。
福开森在该书中有关中国书画的精彩阐述,即便是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中国历来认为书画同源,书画就是一物之两体。书画之间的结合起初是自然的,在后来象形文字与画的发展中,两种交会一起,而用象形文字准确而艺术地表达观念,是中国人一贯的追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注重文字的书写,且上升为独特的艺术样式,以至于书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修养的标尺。福开森感慨地写道:“书法大师的作品被刻成帖,用作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已经普及到中国的每个村落,在那些最简陋的环境里,种下高尚的艺术种子。”
中国人尽管把书法视为艺术的皇冠,但是中国人四溢的审美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却是在绘画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一样,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绘画的影响力尽管在中国文人中不如书法那样广泛,然而绘画却是一种更易于欣赏的情感表达方式。福开森认为:“中国人天赋中某些基本素质,更多地表现于绘画,而不是其他艺术。”其实,能够给画家提供灵感来源的,不是线描等技术的训练,而是文学、诗歌、历史等传统文化素养。可以非常客观地讲,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画家在成名之前,必先具备相当的文学修养,然后才成为画家。
福开森在与中国画家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多数中国画家不愿授徒。但是他很快又找到了答案。这并不是说中国画家多么的保守吝啬,而是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是灵魂之事,是教不出来的。中国艺术中的“悟性”比技能重要,自身修养比老师传授重要。从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等等中国画家,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只需同行稍加点拨后,就能登上画坛的高峰。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