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有新意引颈 无旧语重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有新意引颈 无旧语重抄
周非
2003-03-13 14:14:53  来源:  
 
近20年来,英汉翻译之类的图书出版了不知多少,但冷眼观之,“器重思想与观点”之作甚少;“盛行技能和诀窍”之作甚多。总体而言,对国人提高翻译水平的帮助不是太大,已出版的众多“恶性西化”或“嚼饭喂人”之译作实可为证。旅居美国十余年、现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口译笔译学校的叶子南先生有感于此,潜心著述了《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与时下或高谈阔论或热衷捷径的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可谓有新意引颈,无旧语重抄。

“新”在哪里?作者自道:“翻译中并没有多少可以衣钵相传的锦囊妙计,需要的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这一跨语言活动的深刻领悟。翻译教学与其说应着重传授几套‘拳术’,不如说应该培养这种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异同的洞见与顿悟。”作者又进一步断言道:“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翻译观,技巧之类的操作方法往往会水到渠成。”谁不想“水到渠成”?又有多少人清楚这“水到渠成”却来自那“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异同的洞见与顿悟”?短短一句话,便使叶子南的书中有了一些方向性的东西,“自显其上乘境界与气势,尤为难得”。(北大教授率正坤语)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异”,叶子南深有心得。他认为在探究两种语言时,要牢牢把握汉语的特点在于“意合”;英语的特点在于“形合”。意合者,无拘无束,松散自由,有“空”可填者也:形合者,讲究逻辑,严谨精确,无“空”可填者也。汉语是最典型的“意合”语言,许多美妙的东西——诸如空灵、奇幻丰富、模糊等纷纷寓身其中,汉语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可“把玩”的文字。人们所“把玩”的,不正是由意合所造就的“片言明百意,坐驰役万景”吗?

由此可见,在翻译中万万不可忘了汉语的特点,凡能深刻领悟两种语言各自之精华所在者,便会胸有成竹地用“无曲不达的中文诱捕不肯就范的英文”(余光中语),译出中文英语两相欢、常使读者带笑看的上乘之作——如此“良性西化”之译文,非对双语均有真挚情愫与精微体会者,不能为之。由此再推想叶子南对近年来重英轻汉之潮流是何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眼“高”还需落实到手“高”。为切实帮助读者,作者将书分成两大部分:上为“理论技巧篇”;下为“翻译实践篇”。上篇自基本概念始,至语言文化终,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下篇“以提供不同译文、加注和评论的方式”,将“务虚”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务实”的部分中。作者以自身英汉双语之雄厚功力为凭,对各篇译文均详加指点、比较优劣、论证得失,使读者既有路可循又不失方向,受益多矣。

叶子南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盛行技能和诀窍这样的时代里,提倡培养以思想、观点为主的翻译观并非易事已”但作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妨移步一观。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3.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