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 》,卢昌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定价:29.00元
本书以“近景式”的描写方式,来刻画科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还原一些重大事件,使读者看到了科学家在公式定理外的一些细节,他们或幽默、或毒舌、或有局限,但更多的是他们在逆境中的坚持,在错误中的探索。作者文笔生动流畅,思维犀利,作品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读性,读者既可以了解到各种引人入胜的科学史话、科学家故事。 除了“大规模杀伤武器”外,还有一种“武器”在讨论中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使用范围不限于科学哲学讨论。如果要比喻的话,或许可以比作美国军方研制的威力仅次于核武器的所谓“炸弹之母”。这种“武器”就是:如果你未曾深入了解某种东西,你就没有资格去批评。 粗看起来,这个观点也是很正确的,就像某革命导师所说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是正如该导师的很多言论曾让很多人吃足苦头一样,这个很具杀伤力的“炸弹之母”也很容易对讨 论产生混淆作用。而且这个“炸弹之母”还有一个厉害之处,那就是它针对的不是观点而是资格,一旦剥夺了资格,就无需再对观点进行反驳了,因而特别适用于对付那些用其他手段难以对付的观点。而且更糟糕的是,这种“炸弹之母”只要稍加混淆就会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从而获得额外的杀伤力,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被批评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在批评者看来错误或没有价值的东西,而恰恰对那样的东西批评者是不会化大力气去“深入了解”的(因为那将是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就彻底地进入了“炸弹之母”的攻击范围。更何况,就算批评者对批评对象有过“深入了解”,这“深入”的标准及“资格”的门槛都是可以无限抬高的。对所有并非爱因斯坦的人来说,这“资格”二字都有可能变为不可承受之重(其实就连爱因斯坦也曾在自己专业之外的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发表过大量的批评或评论,从而也未必能完全不受“炸弹之母”的威胁)。 拿我自己作个例子,我并非宗教专家,却写了一篇《论宗教》,这就也有了一个资格问题,即我有没有资格写那篇文章?我的看法是:谈论“深入了解”或批评的“资格”必须以所涉及的具体论点为参照。拿我的《论宗教》来说,它并不是一篇泛评宗教的文章,而是只针对宗教活动中用科学附会教义、信徒对教义的盲信等几种特殊现象提出批评。宗教在这些方面的活动及特点是很公开的,并且有大量的传教宣传品为证。作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盛行的国家生活了十几年的人,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教徒,接收到传教宣传品,并与试图向我传教的人进行辩论。这些虽不足以使我成为宗教专家,却足以确立我所批评的那些现象的确凿存在。而只要那 些现象确凿存在,我的批评就具备了事实依据,我对批评对象的了解也就达到了支持文章论点所需的深入程度。如果要说资格的话,这就是资格,它是以我的具体论点为参照的。至于我是否通晓《圣经》的每一页写了什么东西,我是否是宗教专业毕业的,那根本就与我的论点无关,从而不能与我写那篇文章的资格混为一谈。 像这种针对社会现象而提出的批评或评论是极其常见的,几乎每位作者———无论他是博客、论坛还是传统媒体的作者,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多多少少会写一些。这类文章的观点正误当然可以争论,但只要所针对的社会现象确凿存在,作者的资格就不成问题。接下来要看的是各人对所针对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是各专业的作者都具有的,而且还未必是那种“术业有专攻”的文科或社科专业的作者最强(因为分析能力往往是他们的弱项)。当然,这里会有例外,比如涉及法律的东西,除了现象确凿,具有分析能力之外,了解法律法规也很重要,在这类问题上专业作者具有特殊优势。 本文摘自《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