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乡愁”的解读——关于《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乡愁”的解读——关于《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7-30 10:27:35  来源: 光明网 
 

  乡愁是对故乡景色记忆的依恋,和对它们逐渐消失的惋惜和哀愁。

  乡愁是那些能沉淀历史的风景画——那些老屋、古桥、古树、古庙……和那些能留存岁月的残痕地无情被销蚀,而引发的心头的痛楚。

  乡愁是那些曾经触摸过、参与过的活动和场景,是曾经燃起过青年时代激情的触点,和少年时代稚嫩懵懂的回忆。

  乡愁不是廉价的矫情,而是对生活积累的思考。

  乡愁是对家乡深邃的热爱,和对祖国壮美大地遭受创伤的不舍。

  “乡愁”的提出,恰逢我国的城镇化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制定了相应的城镇化政策,积极推动城镇建设,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道路之时。更快地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是大好的事情,但几十年来对历史城镇无序而大规模的拆迁带来的后果也令人担忧。从我自己多年保护历史城镇的经历来看,凡是现在保护有成效的水乡古镇,大都是当年交通不发达、乡镇企业办得慢的城镇。江南水乡历史古镇有100多个,现在留存完整风貌的屈指可数。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项水利、生态及工程设施的移民项目中,一些古村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落总数为263万个,到2010年,仅仅过去10年,总数就锐减为191万个,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不乏包含重要文化景观的村庄。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容易理解,是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原本的地理风貌,要尊重自然留存的山山水水,这是针对许多地方政府胡乱开山填湖、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而言。把原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了,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种事,我们不能再做了。

  关于乡愁,大家要问乡愁是什么?前面说了,简单的理解就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学家、诗人对此有许多精彩隽永的描绘,我用一句建筑术语来表达就是——乡愁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以及对它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故乡的老房子所组成的历史空间环境,同时是人们在这些以老房子为主的历史空间环境中生活、活动而演绎出的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这些使人终生难忘。而许多历史城镇更是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厚重遗韵,让人无法释怀。这些乡愁还包含着家乡人们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这些关系又是靠着那些故乡的古老建筑和它们所形成的场景和风光特色而依存的。故乡的一切,都会给每个人留下浓重的记忆,离开久了怎么会不产生乡愁呢?

  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大多是合院式的,尊卑有别,主次有序,建筑的组合形成浓郁的阖家团聚的格局。千百年来,这些村落、乡镇以及老城市里的胡同、街巷、里弄都被传统的伦理道德熏陶着,被世代相传的耕读文化浸润着。这里的人们守望相助、和睦相亲,虽然乡镇里也有家长里短的矛盾,但绝不会出现现代城市中的种种极端事件。

  要留住乡愁,就是要把能产生这些历史传统特色的物质依存保护好,这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保护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利益。应该明白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古宅、古桥、河流、街巷、场院构成的生活场景,要的是原生态而不是生造。后来做的假古董只会骗钱,不会勾起人们的情思。而在今后建造新建筑,营建新城镇,就是要从这些优秀的历史遗产中吸取营养,要留住这些历史的精华以及老屋老村内在的文化内涵,才能传承中华传统的文化。

  保护是第一步,后续的发展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上所写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阮仪三)

  链接:阮仪三,1934年生,苏州人,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贡献奖等奖项获得者。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

  《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阮仪三口述;居平编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7-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最早被摄影术凝固下来的中国风情《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7.27 13:38:13)
  • 重建中国的道德哲学《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7.20 10:31:59)
  • 探寻中国文化密码——再谈“专家之上的文人”《前辈们的秘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7.01 14:16:35)
  • 周克希:译者是“一仆二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周克希译文选》 (2015.06.26 8:52:35)
  • 理解儿童:一切教育的起点——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著作《儿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6.19 14:28:44)
  •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异域察论:德国和美国教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6.09 13:49:53)
  • 杜威的教育信条《我的教育信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6.05 16:24:51)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探求自由的古希腊》 (2015.05.19 14:23:46)
  • 学做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 (2015.05.15 10:40:59)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增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4.27 15:14:13)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