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评《类书通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评《类书通论》
张劲
2003-04-09 14:48:33 来源:
类书研究,是文化史研究中一个有待开垦的领地。古代类书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很多篇幅巨大。因此,全面性的研究著作十分罕见。夏南强先生的新作《类书通论》,是张涤华先生自1943年《类书流别》问世以来,对类书进行整体考察、深入研究的又一力作。作者在认真查阅众多古今类书文献和类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独到见解的类书研究新著。全书运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类书的起源、定义、性质、类别、发展演变,以及类书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对于促进类书和传统文化研究,对于现代类书的编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学术意义。
类书以对文献、对事物、对知识的类分而得名。但千百年来,古人对类书的认识并无划一的认同。如唐代杜佑的《通典》,历代史志官私书目大都收入类书类,《四库全书总目》却列为“政书”类;宋代《太平广记》,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收入类书类,其他古代书目将其列入“小说家”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今人对类书的定义,大多着眼于“辑录资料”、“按类(或字、韵)编排”、“供寻检利用”三个方面,大同小异。《类书通论》则在对一些类书具体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性质作了全新的审视,给类书下了一个全新而比较科学的定义:类书是一种将文献或文献中的资料,按其内容分门别类,组织撮述;或者条分缕析,原文照录或摘录的图书。该定义不仅拓宽了类书的内涵,将“辑录”、“撮述”两大编纂方法编纂的类书囊括无遗;而且突出了类书形式上“以类相从”的特点,将《四库全书总目》以来定为的“政书”,如杜佑《通典》等,将“纪类分文章”的《文选》、《文苑英华》等,重新划入类书,把《佩文韵府》等韵书与类书严格区分开来。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类书始于《皇览》,学术界基本上已成共识。但为什么创始于曹丕时期?并没有人作深入的研究。作者另辟蹊径,认真剖析探讨了《皇览》产生以前的知识分类,以及“以类相从”与儒家文化“断章取义”的渊源关系,分析了《皇览》产生的历史背景,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类书始于《皇览》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类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学者多从文化传承与文献保存的角度予以正面的评价。《类书通论》则从“统治者的文化工具”、“影响学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方面,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它的负面作用。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类书?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难肯定,这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专制”下形成的“怪胎”。在剥夺了人们自由思考、发表不同见解的权利后,思维的空间被禁锢在一个圈死的范围之内,作为“学者”型的知识分子,除了死啃经书、锐意仕途之外,要想有所作为,就只有注释经典、编纂类书这“华山路一条”了。何况注释经典、编纂类书与搏取学术声誉、仕途进取还“相辅相成”呢!因此,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不知出现了多少死记硬背“不能属辞”的“书簏”、“书袋”、“书橱”!不知出现了多少的“注释家(章句家)”和“类书家”(173页)!作者目光之尖锐,见识之不同凡响,于此可见一斑。
从文化史的角度,对类书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类书通论》注重与历史文化背景的结合,通过对一些重点类书的研究,揭示其反映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在中国封建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作用与影响。在具体论述某个时期的类书时,也注意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进而剖析其形成特色的原因。作者的这种研究手法,不仅摆脱了那种就类书研究类书的局限性,而且还提高了文章的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如论述类书由皇家图书馆迅速流向民间的原因时,作者分别从“封建政治统治的相对宽松”、“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达”、“纸张的普遍使用”、“上层社会喜好征事、策事的风气”四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在论述类文类书的产生时,着重分析了统治者倡导文学、骈文流行的社会背景。在第四章中,作者依朝代次序,结合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类书,剖析了类书分部分类的特点、类目的类型、立类的思想和目的,勾勒了类书分类体系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得出结论:类书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体系越来越庞杂、知识沉淀越来越厚实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类书类目的取舍、前后顺序的安排,大多煞费苦心、具有深意。它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观念,了解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钥匙。类书立类和分类的思想,也是和它们的编撰目的相辅相成的。五、六两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研究入手,结合对类书的具体分析,深入揭示了类书内容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客观原因。作者认为:类书可以成为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学术眼光。
学术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资料说明观点,观点附着资料。否则,夸夸其谈,只不过是一些凿空之论,最终是站不住脚的。作者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从事中文工具书的教学与研究,多有心得。尤其是对类书的有关资料,了然于心。因此,全书引用类书、史书和古今学术著作数十种之多,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起到了为充分说明自己观点服务的作用。此外,现存类书多为古代文献,没有标点,研读并不容易。类书的研究,要求作者除了要有一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古代历史文化与古文常识,具备博学多能的基础。《类书通论》,就是作者在拥有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写成的。例如在引用类书《编珠》作者杜公瞻的自序时,作者改正了胡道静先生《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引用“皇帝在江都日,好为杂咏及新体诗”断句的失误,将其更改为“皇帝在江都,日好为杂咏及新体诗”;在引用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时,认为谢诗全篇上下句两两相对,宋胡克家《文选考异》校补的“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两句独不谐调,胡氏增此二句未必可信,等等,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书中不仅首次将类书划分为类事类书、类文类书、事文并举类书三大类别,而且对当代类书的分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指出编纂小而专的新型类书,应当成为当代类书的发展方向,这一论断也很有参考的价值。全书虽以古代类书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并没有失去对当代学术的研究情怀。
《类书通论》的研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该书中,作者既从宏观的角度归纳了类书的种种类型,又从微观的角度来选取适当的典型作具体详尽的分析和判断。这种有“理”有“据”、评述兼备的写作思想一直贯串全文,使文章观点突出,有力度。如类书分类体系的论述,作者选取《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玉海》等三种类书,对宋代类文类书、类事类书、应试类书代表作的分类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又如类书的发展与演变,从最初的“帝王之学”到后来“百科全书”式类书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复杂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出了不同风格的类书形态,这些类书既是一个个群体,在群体当中又产生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类书。作者通过对这些典型代表类书的分析研究,由点及面,非常清晰地概括出某个时期类书群体的特征,并较好地勾勒出我国古代类书发展演变的轨迹。譬如,从“帝王之学”到类事之学阶段,就以《皇览》作为主要论述对象。类文类书产生阶段,以《文选》、《语丽》、《语对》等作为论述对象;“经世致用”类书的兴起,重点论述了《北堂书钞》和《通典》等等。并且,为了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众多的史实资料,这些史料分析的结果,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朗化、客观化,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书中还运用了表格和索引的形式,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查找关键词句,这也反映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观与认真细致的求学精神。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4.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