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电影《青春的衣裳》精彩剧情再现
我叫张晓雨,大一新生入学时,我与众舍友们的初次见面,曾经验了所有人的目光,华美的衣裳、清丽的外表、名牌的化妆品,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出手阔绰、送舍友各种精美的小礼品,我当之无愧地戴上了“白富美”与“女神”的光环,但是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其实是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自幼家境贫寒,是村里的低保户。高中在省重点就读的我,曾因为贫穷而备受歧视,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高考一结束,我便每日每夜拼命做几份工作,试图在大学里为自己披上“白富美”的华袍,隐藏自己的贫穷和自卑。但事情最终还是败露了,我不得不披上那破败而苦涩的褴衫。然而,经历了发传单被陌生人当街羞辱等一系列挫折后,在众舍友的帮助下,我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正确地审视自己,开始明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只有勇敢地做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美的。我脱下了虚伪的华袍,去掉了自卑的褴衫,穿上了那本属于青春的朴素的、真实的布艺。
二、微电影《青春的衣裳》导演阐述
青春本应质朴而真实,但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青春却容易迷失,误入歧途,而在亲情、友情及社会的帮助和关爱下,青春会回到她原有的轨道,然后一路向前。剧中,主人公张晓雨在高中时因家境贫穷遭到同学讽刺而自卑,在来到大学的初期试图通过金钱和外在的装饰为自己穿上绚丽的华袍,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但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全面认识了自我,回归了真实与纯真。
三、微电影《青春的衣裳》主演心得
刚拿到剧本时我心里有一丝惊喜,觉得剧本十分符合当代一些大学生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现实意义。但是自己也有一丝担忧,害怕不能够表现出剧本主人公张晓雨内心细腻的情感。但在导演和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把自己融入她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到她纠结复杂的内心。随着拍摄的进行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9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如此浮华?其实这是一个关乎家庭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大问题。拍摄中我也体会到导演其实是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唤起大家的重视,呼吁整个社会能够重视这股不良的拜金主义风气,还青少年一片成长的净土,把他们培养成中华民族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微电影《青春的衣裳》专家解读
电影以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为主角,围绕着她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生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自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尽如意的一面,我们或坦然待之,或想方设法掩盖。但是,其实人性格上多少都会有一些不足。剧中的晓雨从一开始以光鲜亮丽的“白富美”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到最后被发现原来一切不过是她苦心营造出来的假象,让观众在鄙夷主人公的行径时,也开始反思自身。电影尾声,晓雨深夜和室友坦白的一幕触动人心,原来这些虚荣心都是有原因的。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平凡人又何尝不是“晓雨”——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完美的出身,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受到某些“势利眼”的排挤与嘲讽,变得自卑脆弱,然后用虚荣心与虚假的外衣伪装自己,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变得强大,只有接受最真实的自己,为最想要成为的自己而努力拼搏,才能穿上属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最“青春的衣裳”,它朴实无华,却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结尾中,晓雨也终于在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摆正了心态,穿上了属于她的“青春的衣裳”。我想这就是《青春的衣裳》想要表达的精神,也希望通过此电影传播正能量,为每一个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
五、微电影《青春的衣裳》网友酷评
人活一世,难免都披着一层外壳生存,或雍容华袍,或朴实布衣,或衣衫褴褛。选择有千千万万种,当代大学生在纷扰的大世界里,如何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外壳,我想在这部《青春的衣裳》中就能找到答案。
本文摘自《青春如画——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微电影悦读》李继斌 覃干超 李美清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订购)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