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美]肯·贝恩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订购)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道生万物”一样,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这本书或许可以给出你答案。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做一次区分,一般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会有两个相异的回答方向:一个是培养当下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另一个则是培养关注社会却又超乎社会之上的有创造力的自我成长的人。这本书显然关注的是后者。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显然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来?答案是:深层次学习。肯·贝恩认为学习分成两种,一种是浅层次学习或策略型学习,只关注外在奖励,在乎荣誉、分数,迎合着人们的认可或各种测试要求;另一种就是深层次学习,这种学习为了自我的需要和动机,解决自己认为重要、有趣或美妙的问题,主导和控制着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联系和整合各种事物,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习惯,建立自己独特的深层次理解。当然,它还要求有探究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理解别人苦难和寻求社会正义的高尚价值观;谦虚而自信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能与自己进行对话和反思;能不断从失败中学习;……有了这些优秀品质,想不成为卓越的人都难。
实际上,除了热情、信念、态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保罗·贝克教授的能力整合方法,即如何实现将广博的信息、知识和体验整合成自己的独特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我们知道,要在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或者因素之间构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而创新往往就产生于这种没有可能的联系之中。你能否用一种音乐的节奏打出对一个人的特质的理解?你能否从一截树枝、一块奇石等物体创造出符合事物特性和节奏的一个人物及其生活?这些要求你的思维能够在空间、时间(节奏)、动作(方向或线条)、声音(或无声)及形状(或色彩)这五种要素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和联系。实际上这一方法可以迁移,当你的脑海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在一种结构化的框架内将这些元素进行各种可能的立体空间内的排列组合,以寻求一种独特的创新联系,然后进行解释和论证,这应该是思维创造的基本方式之一,以这样的方式来充实和训练自己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操练。
本文原载于《广州日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