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
贺桂梅
2003-04-24 09:40:58  来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它就面临着诸多质疑和矛盾。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女性文学”这一范畴是否具有内在的自足性?因为除了作家的生理性别这一明确的标识之外,似乎很难在文学作品与性别观念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可供辨识的特殊内涵。事实上,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旦“女性文学”被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范畴提出,它就面临着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悖反情境,即:如果说“女性文学”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也就潜在地重复了男/女的性别对立,因为女性之为“女性”,始终是参照“男性”而存在。“女性文学”提出之初所受到的最主要质疑,即其中隐含的性别分离主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女作家特别强调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人”的原因。而“女性文学”隐含的另一层悖反在于,如果说它并非一个自足的范畴,那么如何表述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文化结构中遭受的压抑,以及在文学表达上呈现的特殊内涵?任何一个命名都包含了被命名群体反抗和自我表述的立足点,一旦取消这一命名,事实上就是取消了质疑和反抗的基点。在这一意义上,“女性文学”概念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这也是这一概念尽管受到多种质疑而始终被研究者使用的根本原因。由于“女性文学”概念本身所负载的这种困境,因而任何对这个概念的使用都是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一次重新构造。当这一概念被用于对文学历史的整理和描述时,更是如此。

 迄今有关“女性文学史”的研究,大都采用了以作家作品为基本线索的框架。这一体例之所以被如此广泛地使用,乃是因为它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开对“女性文学”内涵作比较明确的、然而常常是捉襟见肘的界定,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作家的女性身份上。但这种研究体例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它往往无法形成连贯的历史叙述和“女性文学”内部的统一性。正是在这方面,新近出版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在推进“女性文学”研究及其历史书写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论著。

 这本书在体例上采用了“主题研究”的形式,如作者所言:“女性文学主题的演变轨迹,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认识中国女性文学近百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中心线索。”主题研究比之作家作品体例,显然更重视作品所表现的内涵,由相关主题的形成、演变过程,不仅可以勾勒出女性文学历史展开的线索,而且可以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女性文学的变异。《多彩的旋律》立足于“客观现实与女性作家主观世界的双向交流”,提炼出三种基本的主题类型,即“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哲学性主题”,并借重主流文学史的历史断代,将20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分成“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十七年”、新时期至90年代等四个段落来进行讨论——这种体例和结构使得该书举重若轻地完成了对近百年女性文学的历史描述和分析,既勾连起众多女作家的文学创作,又成功地呈现出一条历史线索。在此过程中,对于尝试摆脱“女性文学”内涵及其历史叙述的尴尬,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启示。

 在“前言”中作者就特别提出:“力求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避免对‘女性文学做过于狭隘的理解”,即一方面是“女性创作”,另一方面是“超越对女性本体问题的揭示”“主动面向广阔社会现实的具开放色彩的创作”(P2)。这里,“女性”并非单一的表现对象,而是包含了“女性”以外的内涵;女性文学的历史被放置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中,其主题“与时代共生”。显然,该书的重心在于强调女性文学与20世纪中国历史和文学的交互性,而非分离性。这一基本观点构成本书写作的立足点。“女性文学”被放置在更为广阔的历史和文学视野当中加以考察,但同时并没有抹杀其间所存在着的女性文学自身的“传统和创造”,从而得以从“女性文学”概念及其历史书写的矛盾性中脱身而出。这一视野的获得来自于写作者的基本历史观念,即“女性解放的程度任何时候都势必受制于历史发展的水平,同步于‘人的解放的程度”(P8)。这一观念的重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而言,并非新创,但在由“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的分离主义脉络上,却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思考纬度。90年代“女性文学”的热潮凸显出了文学和文化批评中性别政治的层面,尤其侧重于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性”,在文学文本中则形成了一种“性别决定论的叙事模式”(P157)。“性别”时或被研究者作为单一的且是唯一的观照视野,反而简单化了性别讨论的初衷,并且将“女性文学”带向性别本质主义的困境;同时,也忽略了性别与阶级、民族等相关身份政治之间的密切关联。“女性主义”几乎沦为“女人主义”或性别符号的表演。

 《多彩的旋律》在建构女性文学的历史叙述时,特别强调应在更大的历史视野当中来分析、考察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强调女性解放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议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非分离部分。可以说这是出于对特定历史情境中性别观念误区的一种纠正,同时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现代中国的女性解放与中国革命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女性解放的议题和民族解放、现代化等议题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管其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误区和困境,但其相对成功的历史实践应当成为当今女性主义及女性文学思考和借鉴的重要资源。在这一意义上,《多彩的旋律》一书不仅是重构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篇章,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当今女性文学的走向提供了一处驻足凝思的站点。

(《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乔以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4.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