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生五起五落的关学思想家韩邦奇——西北大学出版社《韩邦奇评传》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生五起五落的关学思想家韩邦奇——西北大学出版社《韩邦奇评传》
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何惠昂
2016-05-06 08:09:03  来源: 西北大学出版社 
 

  (魏冬著:《韩邦奇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月第1版,2016年3月第2次印刷,定价48.00元[订购])

  韩邦奇是明代中期卓有成就的关中理学家,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大荔朝邑镇)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秋八月十二日,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十二月十二日夜半的关中大地震,年77岁。是关学家中为数不多的学问涵盖易学、乐学、书学、礼学、文学,兼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地理诸多领域的当世大儒。

  韩邦奇30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历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浙江按察司佥事、山西布政司左参政、四川提学副使、南京太仆寺丞、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韩邦奇生于成化年间,为学成长于弘治年间,出仕从政、交流学术于正德、嘉靖年间,一生出入仕途长达50多年。居庙堂之高,尽心国事,劲节自持,风骨刚直;处乡野之僻,授徒讲学,述圣立说,省身孝悌;考绩政府官员,禁绝夹带,不留情面;处置边镇哗变,胆略过人,深谋远虑,可以称得上是能官干吏,国之重臣,直声闻于朝野。

  韩邦奇早慧,从专治宋代蔡沈《尚书》学的父亲那里得到学问真传。为诸生时即有所著作。19岁时,据《尚书▪禹贡篇》经文并全部采用蔡沈传文,编撰地理学著作《禹贡详略》,对全国各地山川、河流、泽薮、郡邑、交通、土壤、物产、贡赋等加以详细考证与注释,希望后学能够“本其说以研经义,考其图以穷原委”。

  25岁,作《易学启蒙意见》(通称《启蒙意见》),代表了他早期的易学思想,是对朱熹易学思想的阐明,也是对邵雍易学思想的进一步推演。

  26岁,作《律吕直解》,对宋代蔡元定的《律吕新书》进行注解,认为蔡氏所作“理虽显而文隐,数虽著而意深”,但不便于初学者。书中详细叙述了候气、五音、黄钟、度量衡以及律声产生、声律和谐与古今声变等制器、生声、正音、转化问题。依照自己的研习心得,试图解决根据“三分损益法”生律十一次后不能回到出发之律上的问题。认为音律本于自然,天地自然之气是与律吕相通的。

    37岁,作《洪范图解》,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解说宋代蔡元定之子蔡沈《洪范皇极》所创立的“演范之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编因蔡沈《洪范皇极内外篇》复为图解,于每畴所分之九字系以断语,俾占者易明。其揲蓍之法与《易》之蓍卦相同,所言休咎皆本于《洪范》,亦与《易》象相表里,盖万物不离乎数而数不离乎奇偶,故随意牵合无不相同云。”可见,《洪范图解》一书是韩邦奇力求贯通《书》《易》之学的潜心力作。

  作为学术大家的韩邦奇,除了对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易学启蒙》、蔡元定的《律吕新书》和蔡沈的《洪范皇极内篇》三部书进行推演发挥外,能够表明他在学理上属于关学一派的,是他对张载思想学说的体认和发挥。韩邦奇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步入40岁时完成《正蒙拾遗》一书,此后经过长达20余年的充实完善。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门人、福建道监察御史樊得仁重刻韩邦奇的《性理三解》时,以《正蒙拾遗》代替《律吕直解》,与《启蒙意见》《洪范图解》一起,构成此后《性理三解》一书的固定篇目。

  青年学者、《韩邦奇评传》一书作者魏冬教授认为,韩邦奇基于对张载之“道”是感而遂通、流行发见的真知灼见,对张载在中国思想史、关学思想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韩邦奇曾经说:“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又数曰:“横渠灼见道体之妙”,“横渠真见造化之实”,“横渠灼见性命之真”(以上具见《正蒙拾遗•太和篇》),如此之评价,远远高过宋儒如朱熹等人,确立了张载及其关学在“道”论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韩邦奇对张载之道论更做了进一步的推阐,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阐述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亦是张载关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其门人白璧言之:“(韩邦奇)论道体乃独取横渠”,正是韩邦奇对张载思想最为突出继承之精确表述。

  在前面列举的几种著作之外,韩邦奇还有《易占经纬》《卦爻三变图说》《易林推用》《苑洛志乐》《苑洛集》《苑洛先生语录》行世。这些著作广泛涉及经学、理学、音律、兵法、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内容,对研究明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边防、马政、文化教育、人才选拔、社会生活等方面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邦奇不特以旨归于张载开创的关学思想名世,还以其为官从政时的关心人民疾苦、嫉恶如仇、刚直不阿而声闻当世、垂范后代。他一生奔波仕途凡五十余年,五次黜陟,五次起复,对朝局政事和社会环境的感悟与认识,远在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的昏官庸吏之上。他的种种经历与遭遇,在历代关学家中都是很少见的。

  据王学谟《续朝邑县志》卷六《人物志》记载,武宗正德六年(辛未,1511),韩邦奇奉命考察都御史,“都御史私袖小帙窃视,邦奇曰:‘考覆公事,有公籍在,何以私帙为?’乃掣其帙封贮不检,都御史为逊谢。同曹郎皆缩项失色。寻调文选司。太宰托意为官择人,欲发视缺封,邦奇执不可,曰:‘发则有私。’诸曹咸依阿,邦奇执愈厉,卒不更。太宰衔之。”对徇私舞弊、弄权坏法、结党营私的都御史、太宰(吏部尚书)等人没有留一丝情面。

  在浙江提刑按察司佥事任上发生的两件事,再一次显示了韩邦奇的政治敏锐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一件事是忠于朝廷,数次压制裁抑宁王朱宸濠的谋逆行径。据《明史·韩邦奇传》《明儒学案》、冯从吾《关学编•苑洛韩先生》等史志记载,武宗正德九年(甲戌1514),36岁的韩邦奇迁浙江按察佥事,巡两浙。“时逆厮钱宁以钞数万付浙易银,当事者敛馈恐后,先生檄知县吉棠散其敛,卒不馈。宸濠将举逆,先命内竖假饭僧数千人于杭天竺寺,先生立为散遣。濠又以仪宾托名进贡,假道衢州,先生召仪宾诘曰:‘进贡自当沿江而下,奚自假道?归语尔王,韩佥事在此,不可诳也!’后三年,濠果通镇守欲袭浙江,赖前事发,奸不竟逞。”

  另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九〇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朱宸濠仍不死心,企图拉拢韩邦奇投效。宁王“遣门客宗元和尚见邦奇,以示拉拢之意,其曰:‘一天新星象’,心意明矣。邦奇以二诗答之,以示不改节操之意。”韩邦奇所答两首诗,亦见于《苑洛集》卷一一,题作《梅/答宗元》《竹/题宗元画轴》。其前诗云:“凌霜傲雪不凡才,直到严冬烂漫开。不为春光便改色,莺莺燕燕莫相猜。”后诗云:“劲节虚心本自奇,四时常见绿猗猗。笑他江上罗浮树,只放寒花三两枝。”以诗言志、明志、存志,不为奸人的说辞所诱惑,据此可见韩邦奇为人之正直,对朝廷之忠贞不二。

  明代中后期,矿监税使、缇骑厂臣四出骚扰地方,搜刮民脂民膏,引起东南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潜藏着深重的统治危机。作为地方官,韩邦奇直言不讳,敢于触及明武宗聚敛贡物做法的要害之处,并“数裁抑”皇帝的额外需索。这是第二件事情。
武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韩邦奇上《苏民困以保安地方事》疏,大胆揭发镇守太监的诸多恶行,反映老百姓的疾苦,主张停止从民间搜刮皇帝私人的贡项。在奏疏中,韩邦奇说:“镇守太监王堂、市舶太监崔珤、织造太监晁进、督造太监张玉,各差参随人等在于杭、严二府地方催前项进贡,固已勒要收头银两,而不才有司官吏及粮里人等倚是贡物,无敢稽察,任意科敛,地方被害,人不聊生。而肆太监伴贡之物,动以万计。是陛下所得者一,而太监即所得者十,参随人等所得者百,有司官吏所得者千,粮里人等所得者万。利归于私家,怨归于朝廷。上供者一而下取者万,况此等之物品不甚竒,味不甚美,何足以供陛下之用哉?及照建、富等县地方,地瘠民贫,山枯乏樵猎之饶,江清鲜鱼虾之利,兼以近年以来,水旱相仍,征科肆出,军民困瘁已极,故前岁流民相聚为乱,一呼千百,几生大变,幸赖无捕而安,今尚汹汹未靖。往事在鉴,实可寒心。伏望陛下敕下该部,将前项贡物特从停止,仍行巡按御史并按察司及该道分巡官揭榜戒谕,今后敢有指称进贡名色,在于各地方需索财物,骚扰为害,应参奏者奏请究治,应拿问者径自拿问,庶民困可苏,而地方可保无虞矣。”奏疏简短有力,观点明确,对“陛下所得者一,而太监即所得者十,参随人等所得者百,有司官吏所得者千,粮里人等所得者万”弊端的概括,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对“近年以来,水旱相仍,征科肆出,军民困瘁已极,故前岁流民相聚为乱,一呼千百,几生大变”,“今尚汹汹未靖”危局的分析,放眼全局,高屋建瓴,鞭辟入里。

  不仅如此,韩邦奇还作了一首《富阳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其词曰:“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富阳民谣》后半部分的悲怆呐喊,与“时日曷丧?予与女皆亡!”《诗经•国风•魏风•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具有同声相应、异曲同工之效,两相对照,从中可以看出韩邦奇对解决百姓沉重负担的焦虑迫切心情。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奏疏上达天听,忠心换来祸殃。朝廷不但没有采纳韩邦奇的铮铮谏言,反而听任奸佞之徒借机构陷,将其械系京师,投入诏狱,而后将其削职为民。在归乡里居的日子里,韩邦奇仍保持自身节操,以讲学授徒,著述撰文为职事;并与其弟侍奉双亲,至亲孝悌,声名传之乡里。在他身上体现出关中学人崇尚气节,注重操守,敦善厚行,注重践履,为士人先,为世人范,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的高尚人格和可贵品质。

  韩邦奇是明代中期与马理、吕柟并立于世的关学思想家,他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今人很好地加以发掘和利用,以期推动对绵延七八百年的关中理学传承、演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借鉴。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