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百一十年的智慧人生——评《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浙江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百一十年的智慧人生——评《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06-12 11:28:52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 
 

  尽管前有《拾贝集》在2012年获第七届文津图书奖,尽管在评选过程中,大家彼此都有“一般情况下避开已获奖作者作品”的默契,但《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还是不能不得奖。其实书和书的作者都已尽人皆知。

  110周岁,一生走过四个朝代;从银行家做成语言学家;沈从文的连襟、妻子是才貌双全的张允和;百岁之后仍研学不止推陈出新……

  这些标签和传奇还是不能说出这本书的好。光环耀眼,其实作者也普通。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他近况的文章,说去年初,老人109周岁的生日刚过,他唯一的儿子、中科院大气物理学家周晓平突然病逝。而就在数天前庆生时,父子俩还高高兴兴欢聚,109岁的老子和82岁的儿子,饭后一起用英文大唱圣约翰大学的校歌,用法文唱《马赛曲》。没人知道该怎么和周老说这个噩耗,但老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夜晚睡不着,让保姆把他推到来京的亲戚那里“对对牌”,讲儿子的一生,讲大自然的规律……

  但是这重重一击还是让老人迅速虚弱起来。三个多月内,被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从医院回到家,虽然他午夜想起儿子还会哭,但周有光告诉亲友,“风暴已经过去,我都好起来了。”一如他这一生经历过无数伤痛和磨难,战火中失去家产,失去女儿……。听说现在他仍旧天天看新闻,甚至还追看《芈月传》等热播剧。

  曾以为如此高龄的作者出书,会有很多包装的成分。后知内容来源于周有光先生在1996—1997年间对友人宋铁铮先生的口述,总共录下了30余盘磁带,本意是想让家中后人了解其家事、历史,书是这些录音的直接录入和整理,未作删节或改编。

  这样的自传真实、过瘾、好看是必然的。一个读名校、留过洋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回顾一生飘摇的命运道路,记下走出来的人生思考,其观照到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该有多珍贵!其记忆的印痕如电影胶片,立体、精微而令人回味无穷。葛剑雄教授曾这样言其可贵:他长寿而又阅历丰富,是愿意、并有能力记录这百年沧桑的人,不求全面完整,也没有个人目的;他不是历史事件的主角,也不是无关者、局外人,他在客观的立场上,是以爱国者的忠诚、学者睿智、知识分子的良心观察记忆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这本回忆录的价值。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陈述历史大事件的浓墨之外,那些出彩的幽默和随意好玩的细节陈述。难怪有一篇访谈,说周有光称自己“多语症”,谈锋甚健且出语幽默,挚友聂绀弩先生曾送打油诗“黄河之水天上倾,一口高悬四座惊。谁主谁宾茶两碗,蓦头蓦脑话三千”……

  妙语戏言当中,该能读出作者睿智、明达的生活态度。他一生道路大致平坦无恙,和他通世事,识人情,有波澜不惊、顺势而为的人生哲学大有关系。人生和学问,终让他在疾风暴雨中保持定力和清醒,即使环境恶劣,也能安之若素,苦中作乐。他拒绝虚荣和虚伪,从不需用荣华富贵来彰显其人生价值。他晚年安于老房子旧家具里的生活,布衣蔬食,不吃补品,尽可能简单,却对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无休无止地好奇,百岁后天天读书做学问看新闻,关心和思考“世界中的中国”。

  他也在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什么是“仁者寿,智者寿”。
 
  注:《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获2012年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本文为获奖评语。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