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走进马克思》 - 思想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思想类
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走进马克思》
2002-07-04 11:21:36  来源:  
 
  《走进马克思》,孙伯金癸、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于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职责,而且是一个理论任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理论坚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是现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主要议题。在这个议题下,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当然是一种百家争鸣的好现象,是学术走向繁荣的健康途径。但是,这里似乎也存在着另一方面的问题。有些见解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名抹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而正在远离马克思;有的见解以马克思的真实难以达到为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任意的解释,从而把马克思玩偶化。现实的理论情境告诉我们,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要达到坚持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真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本书正是在现实理论的制高点上,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某种程度上看,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哲学精神中。《走进马克思》的作者在深入研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的基础上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其逻辑基点;历史的观点是其基本维度;社会的观点是其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中,立足现实具体是其坚实起点;实践的革命批判是其基本取向;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其主要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揭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过程中,本身就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他们不是非历史地、抽象地进行“纯粹学理性”的探究,而是时刻以当今时代的发展为背景,处处都有对时代的应对和反思。因为在他们看来,西方那种对坚持科学认识方法和革命实践原则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持否弃态度的学院派“新马克思主义”、“实践派马克思主义”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背离。本书作者旨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进行当代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与当代社会进行交叉式的思索,从而向我们展现出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中本有的、又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经受检验、在时代的变化中普遍有效的哲学精神。

解读《走进马克思》,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解的忠实态度。他们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来说,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理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尽可能地还马克思本来面目。他们拒斥时下流行的以“逻辑的、直觉的、思辨的、抽象的”方式、“还原、体验、领悟、澄明、释义、祛魅、去蔽、解构等现代概念魔术”和“实存、本真等形而上学的行话”来解释、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走进马克思》中,一切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都来自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作者对哲学现代发展的敏锐观察力。作者并没有以关门主义的态度看待现代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的发展有赖于汲取各种文化和理论营养。所以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不应无视这种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基础上积极与西方各派哲学的沟通与对话。《走进马克思》以大量的篇幅对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那些带有改装和补充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西方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进行解析与评价,努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科学性。

《走进马克思》不是一种纯粹理论性的言说,它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正如作者在序和导言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武器,是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走进马克思是为了更好地使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走进新时代。“我们所期待的已经不是马克思的最初语境,而是背负着时代的重任与马克思对话。我们坚守他的方法论遗产,探求其出发点,希望能够像他一样直面历史和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自己时代赋予的使命。”据此,作者在理论的阐发上始终蕴涵着对时代发展的关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既是《走进马克思》的现实背景,又是它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予以探求的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诠释,此书的逻辑结论实际上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价值,论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积极继承,在哲学上总结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7.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