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世界》(订购) 作者:闾丘露薇 定价:39.8元 书号:9787313146229 出版日期:2016-04-01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用周末的时间看完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虽然算不上是个张迷,但是从20年前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开始,她的所有已经出版的作品我也算陆陆续续都看过了。有一段时间,每次到书店买书,最终还是会抱回张爱玲的作品,尽管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看《小团圆》是因为和所有喜爱张爱玲的读者一样,只要是她的作品,总是要看的。肯定不是冲着出版商标榜的“最后”,或者是一些推介所写的:这本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争议性不输《色戒》。这些标签,放在张爱玲身上都显得太俗气了。
而且拿《色戒》和《小团圆》比较,其实很不公平,前者只是一个故事,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生,一个时代,准确地说,是跨越了几个时代,还有这些时代中的社会。当然,还有爱情和亲情,上一代的、这一代的都有。
《小团圆》的出版倒是真的存在争议性,有张迷表示,因为张爱玲当初表示过要销毁此稿,现在她死后,书出版了,作为读者可以做的,就是不买,不看,不评。不过到底张爱玲之后是否又改变了主意,也是有解释得通的地方,况且,既然已经出版了,也就不需要再纠缠此事。 不过对于研究张爱玲的人来说,毕竟,过去人们对张爱玲的印象,特别是和胡兰成的关系,大多来自于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描写;而现在,人们终于不再只看到他的“一面之词”了。
看过《今生今世》,再来看《小团圆》,感叹爱情的纠结。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场景,当事的男女,写来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各自对这份感情看重的程度不同,也对自己的看重程度不同。
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自导自演的《Gran Torino》,香港翻译成《驱逐》,台湾翻译成《经典老爷车》,国内翻译成《老爷车》。
Gran Torino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72年重新设计的一款跑车。电影男主角是一名参加过韩战的美国白人,战后成为了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名工人,他拥有的这辆老爷车,就是他自己在流水线上装配的。而那个时候,越战进入尾声,男主角的邻居,一家老挝蒙族人,因为站在美国这一边,当1975年美军撤离时,他们也作为难民来到了美国。在一个新的地方,这些蒙族人需要适应的是文化和语言,年轻人所面临的,还有身份认同等问题。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美国老人和他的亚洲邻居之间的故事。
我对伊斯特伍德就好像张爱玲一样,从最近这几年开始,他导演的电影我必看。2005年他以《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一片贏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年他74岁,是史上最老的最佳导演奖得主。2006年他执导二部曲电影《硫磺岛的英雄们》(Flags of Our Fathers)与《来自硫磺岛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分别从美国和日本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著名的硫磺岛战役。最近的电影则有《别人的孩子》(Changeling)。
一个专演西部硬汉动作片的演员,导演的电影却总是那样让人充满惆怅,总让人忍不住对社会、人生和人性进行反思。
《老爷车》在北美的票房不错,不过在香港看来应该没有他的其他电影那么受欢迎。排片率很低,每天只放映一场,我担心片子很快下映,第一时间就来到电影院观看。尽管有很多有分量的影评,专业网站上观众的投票也都很叫好,但这部电影最终也没有得到一项奥斯卡提名。
估计,电影里面那些大美国主义,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用词,对美国产业的保护精神,令以左翼占主导的奥斯卡评委们觉得太“政治不正确了”。连奥巴马都当总统了,怎可容忍这些?只是,政治正确的语言说起来容易,但现实中的美国,不就是在政治不正确中,不断磨合着向前进的吗?就好像那辆老爷车,电影中的伊斯特伍德,那个大美国主义的老人一样。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