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诗词疏证》胡国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订购)
编者按
胡国强教授主编的《毛泽东诗词疏证》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蓝本,对毛泽东诗词的义理加以考证、校订、注解、阐释,纠正过去各种注解本和研究文章中的错漏,更加完整、准确、鲜明地讲解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同时,该书“副编”收入了尚未正式发表但散见于多种出版物的毛泽东诗词五首,“附录”收录了见于其他书刊的毛泽东诗词、韵语31首,对联29副,诗论17篇,并且都做了简要的注释。作为插图出现的毛泽东诗词手迹更是给书法爱好者一大惊喜。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体会他真挚热烈的友情、爱情及革命情怀,在诗词中遇见一个多情多彩的浪漫的毛泽东。
一个普通人成名的原因很多,而一个诗人之所以妇孺皆知则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歌成就。有一个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不管是被称为毛泽东、毛主席还是Chairman Mao,都受到亿万人敬仰,被世人所铭记。除政治军事的伟大成就外,他的诗词也广为人知,即使在他的革命家、军事家的理论盛名下也难掩其杰出诗人的光芒。毛泽东诗词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全世界也广为流传,一些外国政要甚至能把毛泽东诗词信手拈来。有人认为毛泽东诗词广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政治威望的影响。然而,在毛泽东诗词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信口诵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名句时,他们赞叹,他们折服。一个诗人的作品作为单独的文本被人们接受,难道不应该归因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尽管诗名远扬,毛泽东诗词所受到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柳亚子赞为“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看千古词人共折腰”;郭沫若认为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高亨评价为“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陈毅更推之为“诗词大国推盟主”;而胡适带着政治偏见全盘否定毛泽东诗词,称“没一句通的”;鲁迅认为毛泽东诗词有“山大王气概”。当然,也有人说毛泽东诗词格律不通、语言太过口语化、类似打油诗等等。诸类评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不能否认毛泽东诗词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的是,毛泽东诗词以大气磅礴、雄奇瑰丽的气概征服了亿万读者,这是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也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毛泽东诗词的卓越成就在于气概的宏阔雄壮,也在于思想的博大精深,一部毛泽东诗词也正是毛泽东思想的注脚和艺术结晶。毛泽东诗词既保持了中国传统诗词体积小、容量大、诗情与声情高度统一的优良传统,又表达了当代最先进阶级的思想情操,闪耀着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光辉,把中国传统诗词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一点从胡国强教授主编的《毛泽东诗词疏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疏证》(第四版)中对每首诗词的评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诗词原文的录入,其次是疏证,编者对诗词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典故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便读者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再次,是写作背景介绍。编者结合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毛泽东的个人生平、思想为诗词展现了宽广的写作背景,将毛泽东诗词放在中国和世界革命的背景下来阐述。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写于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当时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二大会上攻击中国共产党,对我党横加指责。郭沫若写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借对该剧的评论,结合当时的国际斗争,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毛泽东在和郭诗中,针对郭沫若的偏颇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三种人的看法,既正确又新颖。又如《贺新郎·别友》一词,毛泽东的情感由凄楚辛酸到豪迈雄壮的转变令人叫绝,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得知这是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一首爱情词,表现了缠绵悱恻的夫妇离别之情,又彰显了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这是一个革命者、一个诗人的多情形象。诸如此类写作背景的介绍为诗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和情感内容。在“学习体会”部分中,编者对诗词进行了详细解读,从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细致地分析评价毛泽东诗词。最后是格律分析,编者对诗词逐字逐句地进行了平仄、用韵、对仗分析,为读者从形式上理解毛诗词提供了方便。另外,该书还收入了毛泽东是怎样修改自己的诗词和53幅毛泽东诗词的手书。此书做到雅俗共赏,为研究毛泽东诗词和他的书法提供了方便。
总之,本书在详细的考证基础上,全方位阐释毛泽东诗词,通读全书,可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体会他真挚热烈的友情、爱情和革命情怀,走近一个多彩、多情、浪漫的毛泽东。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